国庆长假期间,各地游客爆满各大景区,其中河南龙门石窟景区游客爆棚。
一些千年佛像因为紧邻过道,许多游客都伸手触摸,还有小孩钻进护栏拍照,有佛像甚至被游客摸至发黑有包浆。
有专家表示,佛像本来就在风化,游客触摸会加剧损坏。景区保洁阿姨说,跟游客强调过很多遍,不要伸手去摸,但大家都觉得摸摸佛头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气。其实这是对佛像最大的不尊重。
为了保护这些佛像,景区立即设铁丝网隔离佛像。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件可以一眼掠过的资讯。与赚钱无关,与交通无关,与政策大方向无关,连个值得讨论的瓜都没有。
我听到身边有人是这样评论的:中国的文物多的是,还差这一两件吗?
这让我联想起了另一个城市,另一种文明,另一种态度……
2019年4月15日,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标志性的哥特式尖顶在烈火中坍塌了,总统马克龙说:“被火焰吞噬的不仅是圣母院,还是整个国家的情感。”
我是2019年7月到巴黎游玩的,就这样地错过将近80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我不觉得很可惜,一是因为对圣母院没什么情感;二是因为巴黎可看的东西可多了,不差这一两个建筑物。
来到巴黎我发现,在这个世人眼中的“浪漫之都”、“艺术之都”你要用不同的感官去欣赏。
最好的感官一定是视觉,整个巴黎的市中心弥漫着浓厚的巴洛克风情,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毫不违和,复杂但流畅的线条犹如法国红酒一般让人心醉神迷。
最难得的是,历经几百年风霜的建筑、雕塑,在巴黎保存得相当完好,华美瑰丽、金碧辉煌,仿佛从未见证过任何外战、内战或自然灾害。
吸一口巴黎的空气,我差一点……呕吐了。
整个巴黎的市中心、老城区街道、塞纳河的古桥桥底、甚至卢浮宫的角落,都弥漫着一股莫可名状的尿骚味。
本地的导游有点抱歉地笑笑说:巴黎酒鬼很多,公厕不多且很简陋,憋不住了他们就会到处乱撒尿。但他们还是讲点分寸的,会巧妙地避开方尖碑、广场雕塑、凯旋门等瑰宝式建筑。选择那些偏的、脏的、拐弯的黑暗角落。
我心里冷笑,不文明就是不文明,还分地方吗?亏那些老外还一天到晚说我们中国人如何不讲文明,咱国内几年前就把旅游区的厕所全部升级改造了。
旅游团安排了一天的时间参观卢浮宫,这座看起来并不是很大的建筑物,保存了全世界数量最多的艺术瑰宝。
油画、雕塑数不胜数,任何一幅都价值连城。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后现代……保存了人类文明史最耀眼夺目的证物。
全是真品,全是真品,全是真品。重要的事情导游强调三遍后。把我们交给地陪。
带我们进卢浮宫的地陪是位二十出头的中国留学生,长相很朴素,在巴黎专修美术。在进博物宫之前,她向我们再三强调,卢浮宫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每一件展品,都是无价的艺术珍品,希望大家不要碰,真的不要碰,真的不要碰。
然后她再强调,保管好自己的钱包,保管好自己的钱包,保管好自己的钱包。在场有人笑了,她很严肃地说:有什么好笑的,乞丐、小偷、流浪汉、他们也是喜欢欣赏艺术的呀。
我有点不屑,饭都吃不饱要靠偷了,欣赏个毛线艺术啊?
最后导游轻轻地提了一句:法国旅游局要求我们提醒进卢浮宫参观的游客要僅防突发心肌梗塞或晕厥要先吃好药,但中国旅行团里一般不会发生这种事,我就不再提醒了。
不由得暗笑,这位中国女孩是被法国文化洗脑了吧,晕厥就表示格调高一点,不晕厥就表示不懂艺术了吗?荒谬!
进入博物馆以后一种巨大的震撼力扑面而来。
不算大的展厅里陈列着4000-5000年历史的大理石雕塑,包括断臂维纳斯,包括米开朗基罗。还有历史价值极高的油画,包括达芬奇的,包括提香的、包括莫奈、尚塞的……几乎所有巨匠的代表作,都在这里。
当美术书里的照片变成真实展现在眼前,心灵确实能感受到那巨大冲击。
我才发现地陪让大家不要碰艺术品的理由,卢浮宫里80%以上的展品,并不是存放在玻璃罩内,而是就这么大大咧咧的放在展厅里,甚至连隔开游客与展品的小红绳都没有设。
也就意味着,只要一伸手,就能碰触到一座座价值连城的雕塑或一幅幅无比珍贵的油画——真品!
我不知道应该佩服展厅管理人员的胆量还是佩服参观人员的素质。
我暗暗地想,如果有个熊孩子之类的伸出手指去抠一下油画那怎么办?
没想到,我还真碰上了类似的事情,团里有国内的大叔大妈可能对艺术展品没什么兴趣,走得也有点累了,因为卢浮宫里没有设置休息的椅子,他直接就坐在了一座雕塑的底座上。
“站起来,这怎么能坐得下去,这是几千年前的艺术珍品!”我吓了一跳,扭过头去看,那位二十多岁的地陪妹子厉声地喝斥着我们的团友。
那位大叔的脸立即红了,环视了展厅一周,很快就找个角落躲了起来。年轻的导游妹子似乎还是愤愤不平,继续自言自语道:国内的游客真是没素质啊!
我忍不住跟她聊了起来,我问:把真品这样展示出来,展厅是不是也太轻率了。
导游摇头:热爱艺术的人都喜欢和艺术品近距离接触,这样才能看清它纹理、它的颜色、它的造型,感受它真正的美。但爱到一个程度,就知道只能看,不能摸。这是对艺术品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我并不完全认可,却发自内心地赞许,对文明的尊重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阶级。法国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也是他们对平等精神的亲身演绎。无论你来自任何国家,无论你属于任何民族,无论你是贫穷或者富有,都可以和艺术品近距离接触,这对普通人来说多么可贵的机会,
回到千年佛像的事件。虽然事情本身看来,中国游客的素质还是有待提升,但景区的反应迅速和新闻媒体的关注重视让人欣慰。
在中国千年文明史上,有无数可以与巴黎甚至超越巴黎的艺术瑰宝和珍品,他们有的已经向公众展示,有的还深藏地底。
文明毁于战火、毁于灾难、毁于疏忽,固然令人心痛而且无奈。但毁于国民素质,实在是不应该。
我相信按中国国民素质发展的速度,在不远的将来,这层铁丝网会重新被拆开。千年佛像会散发着远古的气息,重新与我们心神交融。
图源:网络
作者简介
晓墨(晓墨轩主人):原名李蔚菲,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生于1979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获行政管理和汉语言文学双学位。热爱写作,2005年北京出版社《生于1979》作者,曾在《广州日报》发表短文《成名背后》和《游园惊梦》;在网站“榕树下”发表短篇小说《雨中的肖邦》和《红薯》。
【汇客廰文旅】一个“任性、好玩、有态度!”的文化旅游社群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