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葛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每每听到这样的句子,一股书香清韵就会在胸腔中涌出,泛起一种对于人世间际遇的点点感动。
王勃画像
这是千古传诵经典的力量,也是一个才气绝伦灵魂对我们所引起的精神共鸣。只有真挚纯粹的人格才能写出打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不朽篇章。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只活了二十九岁,一生既短促又精彩。
读其文而想见其人,探索王勃的一生,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慨!
一、家世显赫,少年英才,仕途早显。
王勃,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人(山西河津人),他的祖父是隋唐之际的大学者王通,叔祖父则是唐代五言律诗奠基人王绩。王家自梁代以来,世代都是高官显宦,儒学积累深厚,说得上家学渊源。因此,王勃从小就拥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王勃天资聪颖,六岁就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有长辈读到王勃的文章,发现对于经典义理的阐述很到位,而且词句优美,水平与两位哥哥不相上下,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于一个六岁小儿之手。很快王勃的神童之名就不胫而走。王勃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有一天称赞他们三兄弟说:“这是你们王家的三棵树啊!”
王勃画像
王勃并不满足于自己在文学上的天赋,他刻苦钻研先贤留下的经典著作,学问大进。九岁的时候,他读到颜师古所作的《汉书注》,发觉其中错谬的地方很多,便写了一篇《汉书指暇》来订正其中的错误,小小年纪就有很深厚的学养。十岁的时候,王勃将六经掌握得很熟。在正统儒学经典学习之外,王勃还于十二到十六岁之间,前往长安跟曹元学习医术,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并且旁及奇门遁甲、风水命理知识。现代人喜欢说:“最怕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王勃正是这样的人,他勤奋的学习各种知识,小小年纪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滕王阁
唐高宗麟德元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在关内巡行,顺便为朝廷查看当地优秀的人才。王勃主动抓住机会,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来展示自己才华。刘祥道读完王勃的信,十分欣赏,便向朝廷推荐王勃。
于是王勃便参加幽素科举中了第,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王勃这个时候还未及冠,不到二十岁。朝散郎属文职,品阶不高。王勃积极在任上发光发热,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高宗乾封初年,王勃赴皇帝殿进奉《宸游东岳颂》;东都洛阳乾元殿营造成功,他又进奉《乾元殿颂》。王勃才思敏捷,行文优雅清丽,深受高宗器重,一时文名重于朝野。
二、游戏之作,让王勃仕途遭受第一次挫折。
沛王李贤是高宗李治的第六个儿子,十分喜爱文学,也极爱与文人雅士来往。听到王勃的名声之后,便招徕王勃为府上修撰。
李贤喜爱王勃的才华,很看重王勃,经常与王勃谈话,有什么事情也带着王勃去参加。王勃感恩于李贤的赏识,积极为李贤出谋划策。
当时,唐朝宗室王子们都十分迷恋一种“斗鸡”的游戏。斗鸡游戏至少在周宣王时期就已经存在,人们利用鸡在发情期好斗的特点来进行比赛,原是一种无伤大雅的娱乐活动。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都是这项游戏的忠实拥趸,两人经常一起斗鸡。王勃知道沛王的这项爱好之后,有意写了一篇游戏文章《檄英王鸡》,以此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个事情传到高宗李治的耳里,惹怒了李治。英王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治向来对武则天宠爱深重,觉得王勃所作的这篇《檄英王鸡》是有意挑起二王相争,就下令将王勃哄出王府。
临川梦
王勃本意是要讨好沛王,却不料触动了高宗李治的敏感神经,这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到自己的脚。
但是另外一面也可以看出王勃年纪轻轻,缺乏在官场上的生存智慧。当时,高宗李治过分偏爱倚重武则天,是天下人所共知的事情。王勃无视这个事实,公然写出《檄英王鸡》。这在喜欢寻章摘句、数黄论黑的恶劣政治环境下,就是对“檄英王”三字断章取义,都足够令王勃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王勃毕竟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阅历既少,又锋芒毕露,一身才子病,不懂得藏拙之道。但古往今来有大才的人,都是心高气傲,不会注重小节,不屑于官场的猥琐伎俩。
三、始乱终弃,陷入杀人案中。
然而被人哄出王府,也让王勃感到难堪。他带着满腹郁结,去四川剑阁散心。
王勃登上葛愦山,眺望远景,仿佛看到了当时蜀魏交锋的惨烈场景。浮思万千,遥想起诸葛亮的功业,不禁为之神往;而自己眼下仕途不利,又不免黯然神伤。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促使他写下诗歌来展现自己的情怀。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听说虢州盛产草药,他又对医术有所研究,觉得这是个理想所在。便托人找关系走后门弄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务。
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之后,王勃没有吸取到上一次的教训,仍然是恃才傲物,我行我素。与同僚关系搞得十分紧张。一些同事看王勃心高气傲,锋芒毕露,心里也很是嫉恨。
王勃很快又碰到了麻烦事情。有个官府的奴才曹达犯了罪,王勃想保住他。便把他藏在自己的寓所。过了一阵子,害怕事情暴露牵连自己,居然把曹达杀了。
李治画像
过了一阵子,王勃的同僚们弄清楚了这件事情,对于“情商低”“不会做人”的王勃,他们自然不会心慈手软,而是选择落井下石。添油加醋之下,王勃被判为死刑。
也有人说,王勃这个杀人案完全是被同僚们所陷害。但是,王勃这件事情的确做得不够地道。既然收留了别人,就应该从始至终的庇护他。如果发现是别人陷害自己,为何不送官呢?何必伤人性命。说王绩在这件事上表现的畏怯、不智、不义、恋权怎么都不会过分。孔子说:“一个人若不能长久保持他的操守,也许会蒙受羞辱吧!”王绩首先因为义气而收留了别人,最后又因为害怕丢失官位而破坏了义气。所以他遭受了大家的耻笑,王勃也无地自容。孔子说的话,真是一点都没错。
最终,王勃还是没有死去,因为当时皇帝发布了大赦的命令。王勃因此得以保全性命,只是丢了官职。但王勃的老父亲王福畴却受了儿子的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在南蛮荒野之地任官。
父亲被贬,对王勃的打击是最重的。王勃毕竟是一个饱读圣贤书的儒家门徒,天性纯孝,老父遭难,让他痛苦万分。
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从这封信中,我们能看出王勃对于连累父亲极大的不安与愧疚,读之动容。
两次仕途的不顺,同僚师友们的冷嘲热讽,让王勃陷入极大的恐慌,极大的自我怀疑之中,本就敏感的他变得更加敏感了。
四、南昌故郡的生死绝唱。
出狱之后,王勃在家静养了一年。这个时候,朝廷再度向他发出邀请,恢复他的旧职务。王勃此刻却对做官充满了畏惧,没有接受。
公元675年,王勃从洛阳出发沿着运河南下,前往交趾看望老父亲。
路过钟陵,被都督阎伯屿邀请参加宴会。
原来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前晚就已经命令自己的女婿作了序,想趁机借此在一众宾客中夸赞。待宾客聚齐之后,便拿出纸笔给每个宾客,请他们为滕王阁写一篇序。众宾客知道阎公的用心,便都推辞不敢作。纸张传到王勃那里,王勃不知道是没有看到一众人不愿意写是为了保全阎公面子,还是突然文思大起,一时技痒难耐。居然没有推辞。
滕王阁序
阎伯屿一看满座宾客,就这个小子不识趣,心中暗暗生闷气,但又不好表现出来。便借口去上厕所,离开现场。暗中则下令下属窥视王勃的文章,随时禀报。阎公要看看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子到底有何才学。只要发现文章不当的地方,他就会出来羞辱王勃,好好嘲笑他一番。
王勃拿着纸笔,一时之间,远大高尚的理想与坎坷艰难得人生际遇交织在王勃心头。百感丛生之下,提笔就写。
下属回来报告阎公,说王勃第一句为“南昌故郡,洪府新都。”王公道:“开头不过常用手法,平平无奇,老生常谭罢了,看来这小子也不过如此。”第二次来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脸上不屑的神色消失了,沉吟不语,似乎这巧妙的构句令他陷入了思索。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的眼睛射出震惊的光彩来,拍案叫绝道:“这小子可真是个天才。”连忙赶到现场,请王勃将文章写完。将要在众宾客面前夸赞女婿的事情抛诸脑后,宾主二人尽欢而散。
《滕王阁序》是千古名篇,文章辞彩华美,描景写志,吐露出王勃的胸襟。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阁序
王勃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自己满腹才华却仕途坎坷的愤懑之情。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则表明了他不会就此沉沦,还会继续积极的建功立业。
王勃此刻不过二十九岁,人生才刚刚开始,他本应该可以有更大的作为,更大的舞台。
可惜世事常常不如人意,公元六七六年,王勃到了交趾,见到父亲王福畴。王勃的到来,给父亲带来了慰藉。在父亲处待了一段时间以后,王勃便返回归途,准备重新奋起,一展胸中抱负。
不幸的是,当时是夏季,南海风势很大,水流又急,王勃不幸掉入水中的惊悸而死,一代杰出的文学家就此殒命。当时他不过才二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