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T目的地|在甘南遇见五彩卓尼

CNT目的地|在甘南遇见五彩卓尼

有人说甘南是一幅气势宏大淋漓酣畅的青山绿水画,峻拔的山峰逶迤蜿蜒,绵亘东西,广袤的草原翠色旖旎,奔涌的江河如锦如练,纵横交错;静谧的湖泊澄澈碧透,云影徘徊。的确是这样,在这方4.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奇绝景致水墨长卷如影随形,山川雄秀苍莽,河流简远飘渺,大自然在神秘的开阖跌宕中呈现出震慑心灵的壮美。

CNT目的地|在甘南遇见五彩卓尼

久闻此间美名,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当我看到无边草甸上种出的“五彩卓尼”四个大字的时候,还是被惊讶了一下。连绵起伏的草毯铺陈于蓝天白云之下,开阔的视野里,一条公路蜿蜒在浩瀚的绿色里,路边有五彩经幡迎风而动,一个约莫10岁光景的小男孩从经幡前经过的时候,我将镜头对准了他,他很配合地站在那里,然后跑过来说:“我看看你把我拍得帅不帅。”

我将画面放大:“你看看帅不?”他笑了:“嗯,帅!”口音是浓浓的西北味儿。这是踏足甘南卓尼后,这片大地馈赠给我的最初的美好。

倾听藏寨的红色历史

博峪藏寨是位于卓尼县木耳镇的一个藏族小村落,恬静安闲。我走入村子的时候,格桑花在房前屋后开得正艳,洮河水绕村而过,村旁的高山之上,“红色胜地绿色博峪”几个 大字在细雨的浸润下格外醒目。五彩的经幡、藏式民居“苫子房”、家门口做针线的藏家 大妈和奔跑嬉耍的孩童,给原本静谧的峡谷带来了生动鲜活的气韵。

CNT目的地|在甘南遇见五彩卓尼

博峪村村口的墙壁上,“红色博峪”“民族团结示范进步村”及占据另一面墙壁的《博峪赋》,向来客讲述着这座藏寨的过往,也展现着这里丰厚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

村子里纵横的小径由鹅卵石铺就,一排排木结构“苫子房”整齐划一。随便走进一户藏家,他们都会热情地请你进屋喝一杯茶,甚至倒上一碗青稞酒,然后拉着你聊天。似乎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村庄曾经历过的热血岁月: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卓尼;时任卓尼第十九任土司的杨积庆拒绝执行国民党阻击红军的指令,反而迅速修复了已损坏的达拉沟、尼傲沟绝壁栈道,让频遇围追堵截的红军顺利通过,并在荒废的土屋中置留30万担粮食,帮助红军穿越天险腊子口,向洮岷胜利进军。此举为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实现北上抗日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事后由于奸人告密,国民党军阀残忍杀害了杨土司及其长子等人,地点就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史称“博峪事变”。所幸的是,当时杨积庆年仅8岁的次子杨复兴被人及时藏了起来,躲过一劫。如果不是来到这里,你很难想象,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就发生在博峪这个古朴安详的藏族小村落。

博峪村内目前还保留有杨土司“博峪行宫”遗址,俗称博峪衙门,是卓尼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甘肃省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

在卓尼县城一隅,还有一座杨土司革命纪念馆,展厅里呈现着中央红军到达卓尼杨土司辖区后,杨积庆欢迎红军、加入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画面。

山风清冽,洮河蜿蜒,藏家院落绿树成荫,红色文化与土司文化在这里相融、沉淀,吸引着来客。

见证西尼沟的五彩童话

西尼沟五彩村是全国12个彩色村庄之一。它位于卓尼纳浪乡,距县城大约40公里,地处卓尼县域的最东边,因此也被称为“卓尼的东大门”。

作为从东边进入卓尼的第一个藏族小村庄,这里山水相依,风光秀丽,所有人家的房屋建筑外墙全部粉刷为彩色,远远望去,与青翠的绿色相互映衬,点缀着群山环抱的山谷。

当地人的口头语是“浪”,乍一听有些调侃的意味,其实一点也不——这是方言的本来说法:“逛街”叫“浪街”,“登山”叫“浪山”,藏寨的民俗风情就是这样惹人探寻。

走进一户人家,房间内的布置和色彩极具民族特色,窗户和门帘上的花纹看起来颇为神秘,堂屋的正中摆放着一只烧得正旺的火炉,主人说即便是在夏季,夜晚下雨的话这里也会特别冷,村子里几乎所有人家的火炉整天不灭,可以用来取暖和烧水。

小村旁的高山下,一条木质栈道曲折而上,山野苍苍间,云雾升腾,缭绕于峡谷草甸和小小藏寨之上。登高极目望去,一条玉带般的大河在碧翠的大地上蜿蜒着。“那边有九洞山森林公园”,一路与我同行的当地朋友说,“这是一处省级森林公园,天气晴朗的时候,景色异常秀丽,与整个五彩村融为一体。要是在盛夏,这里就会花开遍野,就像隐藏在人间的童话秘境。”

— END —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72 字。

转载请注明: CNT目的地|在甘南遇见五彩卓尼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