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文明古国,土地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人都将土地当成是命根子,大家希望死后能入土为安。正因如此,土葬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丧葬形式。先人离世后,亲人会为其梳洗,让其整齐的离开世间,并将其放在棺材内,安葬在地下,并在地表堆上小土堆。
有人很奇怪,棺材已经在地下了,弄个小土堆是否多此一举呢?其实背后另有玄机。
1、方便祭祀
《礼记》中就有记录,孔子父亲在他年幼时就离世,孔子大了后,想再去父亲的坟墓上祭祀,找了很久没能找到,在村民的指点下才找寻。为了今后寻找方便,孔子就在父亲的坟墓上添了泥土,形成一个土堆,并种植了树木,表明它是坟墓。
2、身份象征
在《礼记·檀弓》中就指出,周朝时,墓上就已经加了坟头,根据官职的大小来决定坟头的封土面积,官职越大,封土就会越大,赵灵武王的坟墓就如同一个山丘般大小,皇帝的陵墓更是直接依山开凿,显示自己生前的显耀地位。
盗墓贼进行盗墓时,就会根据坟头的大小,从而判断逝者的身份,是否值得去盗墓。
3、沟通的桥梁
在古人认为,人在离世后,将会进入阴界,和亲人从此阴阳两隔,但利用坟头却可以起到沟通的作用。清明、中元节、寒食节等节日到来后,人们就会拿着纸钱去坟前燃烧,将其送给阴间的先人。
4、有主的宣示
如果坟前没有土堆,可能是生前没亲人,被人草草的安葬在土地里。也可能是生前坏事干尽,死后不让厚葬,或者没名分。还可能是无主的孤坟,没人修缮维护,坟头的土壤流失。反而有坟头的坟墓,其实是“有主”的宣示,表明家族的香火旺盛。
“小土堆”背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见证,也是丧葬文化的一种演化,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