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出自《论语·乡党》,其中第一句话就交代了古人在吃饭和睡觉时候的一些规矩。古人对于睡觉是十分讲究的,把睡觉分成了睡、眠、卧、寝、寐、寤,每一种都代表了不同的睡眠状态和姿势。
那么在吃饭方面又有怎样的餐桌规矩呢,记得小时候吃饭,总是喜欢敲碗,只是单纯的觉得敲碗的声音比较好玩。虽然屡次被说服教育,但是收效甚微。家里来客人时,我们这些小孩还有妈妈、奶奶就都不能上桌吃饭了,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相信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后来才知道这些是古时候留下来的一些餐桌规矩。比如坐次,比如女子不能上席,再比如吃饭时不能说话,不能把茶壶嘴对着人……
古人吃饭时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尤其是要请客吃饭时,一定要避讳。
在古代,人们对于数字“三”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周易》中数字“三”作为卦爻的上、中、下三画分别代表着衍生万物的天、地、人。而老子的《道德经》也说过:“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三最初的含义。
后来数字“三”便被用在中国的礼数上,比如敬酒要三巡,结婚要三拜,打仗时礼让叫退避三舍。既然数字“三”有如此之多好的方面,为什么在请客吃饭时不能摆三盘菜呢?这还要从古代的祭祀文化说起。
古人认为祭祀时的祭品一般都是单数,每样的数量也是单数,比如三碗饭、三炷香、三个菜、牛羊豕三牲等等。而对于双数古人则认为一般出现在比较美好的场合,比如好事成双。
如果请别人吃饭时,在桌子上摆了三盘菜,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意思,主人也会被认为没有教养。相反被邀请的人也会心生芥蒂,试想想是挺膈应的,感觉自己成了被祭祀的对象。
还有就是古人对于一些字的发音非常忌讳,比如“梨”与“离”谐音,“桑”与“丧”谐音。同样“三”与“散”是谐音,这还没吃呢,就要不欢而散吗,还是这是一顿散伙饭。虽然不是鸿门宴,但是吃起来也不会快乐了,本来想聚在一起,却有一种送客的感觉。
最后一点才是这句话的关键,古人对请客非常重视,对于餐桌礼仪的规矩也十分讲究,断不会只用三盘菜来招待客人。因为这样会显得非常小气,同时也是对客人的不重视,中国人热情好客,肯定会用一大桌子菜款待客人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桌子上不能摆放五根或者五双筷子,其实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准确地说是不能摆放长短不一的筷子,不能区别对待。
因为聚在一起吃饭的人都是朋友,如果大家用的筷子不一样,很容易引起误会,认为自己不被重视,或是对自己有成见。使人不自觉地就会联想到“三长两短”这个词,而这个词也是非常晦气的,毕竟古人认为这是对棺椁的解释。
虽然在古人的观念中,宾客长幼尊卑有别,但是在餐桌上同食还是要做到餐具和食物相同,不然本是好心招待客人,却引起不满就得不偿失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五是指两种筷子和三种摆放方式。也就是不能摆放没有擦干净和夹过菜的两种筷子;同时筷子的摆放要非常整齐(方上圆下),不能摆放横筷、叉筷以及倒筷,这些同样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说到筷子,想起了小时候的敲碗,同样是古人认为非常不吉利的行为,因为古代时只有乞丐才敲碗。去别人家做客也肯定不会敲碗,因为这样会非常不礼貌。
说法虽然不同,但都是老祖宗对餐桌规矩的总结,千万不在不经意间得罪了朋友都不自知。
古代时人们宴请一般都是用八仙桌或者是圆桌,如果一张桌子上只有六个人,那么从整体上看就好像是一只乌龟的头尾再加上四个爪子。虽然乌龟象征着长寿,但是并没有人用它来赞美人对不。所以民间便有了“六人莫坐乌龟席”这种说法。
关于这种说法,可以从农村现在的红白喜事可以看出来,通常都是八个人坐在一张桌子上,从没见过六人一席的。
时代发展进步了,现代人在吃饭时已经很少讲究这些了,当然出现以上情况的概率也非常低。因为现代人的消费观已经改变,人们喜欢在外面聚餐,当然也就涉及不到筷不成五的问题了。尤其年轻人喜欢约火锅,围在一起,边吃边聊,也会非常随意和放松。
当然如果是一些比较正式的聚餐还是要讲究规矩的,比如有领导的时候,你懂得!
参考资料:《论语》、周易》、《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