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这个笔筒好像没什么过人之处。笔筒绘有一学者优雅地靠在亭子上若有所思的凝望着满月,两个年轻人闲适地聊天的画面。背面是两行诗意的铭文,签署了新叶桥,还有朱师驹印章。但为什么这个笔筒会拍得如此高的价钱呢?
藏界有句俗语,清康熙时五彩方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五彩。康熙五彩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其蓝彩烧成后,色调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瓷光更艳照人。原来,贵的不是笔筒,是康熙五彩!
清中期·罗聘款仿倪云林画意紫檀笔筒
在明清文房器具之中,以木器之韵味最为隽永独特;
在众多案头木器之中,以笔筒之神韵最得文人偏爱。
古人炉火纯青的木作工艺将明式家具推向高峰的同时,也缔造了文人书斋中文房木器的神话。文房木器虽不是大件家具,但其木作技法及审美意蕴均不逊于家具,是为“小器大作”。海南黄花梨树瘤笔筒
明代,文人对清玩爱好之风兴盛,无不以获取美器为荣,而且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使用观赏,纷纷动手自制。
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书房的陈设也成为品评文采的标准,因此各种式样精美的笔筒应运而生,瓷、木、竹、牙、玉等材质都被用来制作笔筒。 清乾隆 黄花梨镶百宝笔筒
作为文人案头手掌的把玩之物,由于文人这一造物与审美主体的独特属性,无论是纹质瑰丽的天生奇美,还是蟠曲随形的自然神工,都将文人追求朴素之美的精神,表现到极致。
明清时期留下来的这些笔筒巧极匠心,“几成妖物”,令今人叹为观止。
明清历代皇帝极其重视文房四宝,而笔筒又为其中之首,用材之珍稀,工艺之精湛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在诸多材质中,以木制笔筒为佳。有紫檀木、沉香木、鸡翅木、黄杨木、老红木等。技法与竹雕大同小异,一般来讲,明代木笔筒做工朴素浑厚,刀法遒劲流畅,而清代木笔筒做工精致洁润,刀法细腻,意境深幽。
以紫檀笔筒为例,明式的很少采用较为繁复的镂雕工艺,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泽、纹理或棕眼加以表现,故显得大方稳重,古朴典雅。清代紫檀木雕笔筒与明代风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去地高浮雕,浅刻及浮雕、镂雕、阴刻综合技法,刀法纤巧细腻,构图虚实分明,纹饰深峻生动。
有的还将各种名贵玉石、象牙、螺钿等多种原料嵌在笔筒上,加入百宝嵌后显得华丽精致。笔筒将木雕工艺融入其中,作为文房陈设器,跟明清的家具风格相呼应。
笔筒是文人案头的必备之物,是一件藏拙纳巧的美器,器型虽简而无华,但画面装饰却深含文化底蕴,置于案头,不喧宾夺主单列于桌前,却能引人入胜。
在你挥毫泼墨之际,是否觉察到案头空空,如此,该是置件笔筒以驱空寂之感了。
笔筒是文房雅致之物。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虽是案头“小器”,但它包含着很多的人文气息,细节处甚至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小小的笔筒,置于案头,帮助文人叙说他的审美心境。同时,也向后人展示了他们的非凡才华。
唐代诗人岑参在《山房春事》中有“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的句子。
到了明中晚期,圆口直壁、造型新巧、简约实用的笔筒开始出现,经过能工巧匠的设计加工,材质多样、雕镌精致的笔筒取代了笔床,成为文人雅士的芸窗新宠,至今盛而不衰。
笔,是文人精神流动和永生的桥梁,是文人的命根子。
正所谓“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而笔筒,正是人文供在书案上的情怀。
笔筒作品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