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杯|此心安处是吾乡

文/ 张贵堂 编辑/牧风 图/源自网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德顺师范专科毕业,分配到一个偏远的乡镇中学。

乡镇是个贫困的小乡镇,学校是个破旧的学校。学校大门朝北,用砖垒砌的两根水泥柱子夹着两扇铁大门。大门里面是一堵屏风墙,刷上白涂料,上面书写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顺着屏风墙左右分开是两条甬路,甬路是用红砖平铺的,齐齐整整的。没铺砖的路面,坑坑洼洼的,每当下雨时泥泞不堪,十分难走。

教室是用红砖垒砌的,苇子席盖顶,上面铺着红色大瓦。教室里的黑板和讲台都是用水泥垒砌的。黑板的水泥面是用黑漆刷的,时间长了,掉了颜色,灰白色,就如落了一层霜,粉笔写字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晰。讲桌是一个学生桌,其中一条腿短了一点,晃晃悠悠的,不平稳。

杏坛杯|此心安处是吾乡

学校的师生伙房,位于学校东南角,有四五间房子。里面是水泥铺地,西面是操作台。东面是一口直径三米的大锅,旁边是两口小锅。学校伙房里的馒头是麦子面的本色,黑黑的。但是,口感很好,有浓浓的麦香味。年轻的德顺饭量大,就着老咸菜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大快朵颐的感觉。

德顺夫妻两人分到一间房。在中间用一根铁丝扯上布帘子,把房子一分为二。里面为卧室,外面是会客兼吃饭的地方。做饭只得在屋外走廊上,用三块石棉瓦围堵出一个空间,放下一个煤球炉子和锅碗瓢盆等物件。

俩人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自行车,给清贫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七八年后,德顺攒钱买了一辆重庆嘉陵摩托车。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骑上嘉陵摩托,一家三口人其乐融融,颇有满满的幸福感。

生活虽然是清苦的,却充满着许多的乐趣。那一代人至今还在回忆那些岁月,咂摸着其中的苦涩和酸甜。

德顺夫妻两人就有比赛刻钢板的趣事。冬天里,晚饭后,两人一人一块钢板,用铁笔在钢板上刻蜡纸。两人并排而坐,手拿铁笔在钢板上吱吱而刻,匀称而流畅的字迹留在蜡纸上,心里充满着成就感。有时不到十点就没电了,两人就点上蜡烛,秉烛而刻,忙碌的身影映射在旁边的墙壁上,影影绰绰的。两个人说着话,互相鼓励着。有时每人都刻了四张蜡纸,才去睡觉。

德顺经常在业余时间写一些文章,包括新闻报道,散文诗歌等。每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正是阅读写作之时。德顺用敏锐的视角把身边令人感动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有些文章陆续发表在省市级报刊上。

二十一年后,德顺调到县城一所中学工作。新学年,已届不惑之年的德顺主动请缨,担当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天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一样,披星戴月,奔波于单位家庭之间。几年的辛勤汗水,换来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优异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学生的好评。

前几年,德顺结识了“中教参”河南站平台。一篇篇文章在平台上得以发表。从此,德顺在工作之余,坚持写作,陆续在“中教参”河南站、太阳雨文学及竹海文艺等几个平台发表作品100余篇。同时,德顺还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平台开辟了个人壹点号专栏,经常推发专栏文章。德顺的文章大多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怀恋,那是怀念过去岁月中的自己。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写作让德顺的生活更加充实。通过文章回忆母亲家常菜的味道,父亲辛苦劳动的背影,亲友相聚的欢快,家人生活的日常片段。写作让德顺学会了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春天里,花是怎样的开,小草如何破土发芽;秋日的蓝天是如何的高远;以及夏花的灿烂和冬日的煦暖等等。写作让德顺有较多的精力用来阅读和思考。读一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梁晓声的《人世间》,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散文小说,从而陶冶情操,提升自己。

杏坛杯|此心安处是吾乡

德顺认为:写作是一个孤独的旅行,是作者内心境界得到洗礼的历程。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所经历的绞尽脑汁,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有迈出坚实努力的步伐,才能拥有明媚的诗和远方。

如今,德顺已经在这个异乡小县工作三十年了。

德顺工作了三十年的这座小城距离老家二百余里。

一个人在外漂泊久了,便会不自觉想念起家乡来。宋人周邦彦在《苏幕遮 燎沉香》中说到:“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陈寅恪《忆故居》中写道“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匆匆岁月,时光荏苒。德顺已经在这个小县工作了三十年。这其中,有欢喜亦有烦忧,有坎坷亦有幸福。三十年的青春韶华都以满腔的热忱奉献给脚下这片异乡热土。

东坡先生词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德顺认为,这座小县城就是自己人生的第二故乡。因为,这里有自己的亲人,有并肩作战的同事,有知心的亲朋好友,有自己曾经的热血青春。

(小说)

杏坛杯|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简介:

张贵堂,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实验中学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郓城县作家协会会员。

单位:菏泽市郓城县实验中学

壹点号郓州牧风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875 字。

转载请注明: 杏坛杯|此心安处是吾乡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