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绘制中的陈扬龙先生。 资料图
陈扬龙“薄施淡染”技法经典之作——《小菖兰》。
红网时刻9月19日讯(记者 宋沛珊)驻足在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中心里细细观赏,高温釉下彩莹润透着光,含淡雅灰调的色彩肌理,花草在瓷上显得淡雅细腻,更难得的是构图上让图案与瓷瓶融为一体,像极了将宋画里淡雅的神韵风骨,孕育着天趣与清秀。
已故的陈扬龙先生(1941—2013),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他在传统釉下彩绘平填收水法表现画面明暗的基础上,参悟出“薄施淡染”的釉下绘制秘技。正是这个秘技,他让醴陵瓷器展现出别样“小清新”的风貌。
通过反复渲染达到厚重润丽的艺术效果,解决了釉下五彩瓷层次感不强的问题,更能体现材质的润、透之美。这一技法在醴陵陶瓷界中得到全面推广,形成了釉下五彩新时代的主流风格。
“他的作品呈现出水灵通透、清新淡雅的视觉效果,使釉下五彩瓷淡而不薄、层次丰富而更能体现高白瓷胎釉质地的莹润通透之美,使作品无论在‘意境’还是‘笔趣’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陶瓷艺术设计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张守智如是说。
何为“薄施淡染”?陈扬龙儿媳、醴陵釉下五彩瓷传承人申彬向记者介绍,以前的釉下五彩是重色彩展现,大块颜色有着明显的深浅对比。而“薄施淡染”是用很淡的水一层一层画上去,凸显色彩的层次感。“薄施,就是用很淡的茶水,绘制在泥坯上;淡染,是不断地、一次一次地分层,着色时颜色随水沁进坯胎,通过浓淡的反复操作,少则二、三次,多则七、八次,甚至十余次,将釉下色料沁入到坯胎里,与泥料融为一体。让我们的作品呈现出莹润通透又不失细节设计的气质。”
“这是父亲最喜欢的作品,前后花了几年时间进行创作。父亲最爱花,以一花一草来喻世界。小菖兰的外形雅致,细看这个瓶身,兰草和兰花之间的勾勒空间错落有致,使得瓶身与绘画相融合。”申彬说道。的确,三簇兰花用兰草串联,叶面时深时浅,兰花运用了普兰色,让花朵变得空灵生动。
“《小菖兰》这件作品是最能代表陈扬龙先生风格面貌的作品。它继承了醴陵近现代以来所形成的这样一种新传统,在传统花鸟画的基础上,兼有一些图案化的新面貌。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品田这样评价。
他表示,陈扬龙的作品是沿着醴陵釉下彩主流传统走,同时又有很多创新之处,与其他光彩夺目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相比,《小菖兰》的色彩降了一个度,它的色彩不像早期醴陵釉下彩那么对比强烈、那么硬,它更柔软、更雅,这是它的一个变化。
“它的另一个变化是,它的线条更简约,他画的兰草叶,变化特别微妙,不是跳跃式的,兰草叶这种流动转折的感觉,前后掩映的效果,让兰花有了非常细腻的层次变化,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永善教授设计的器型融合得非常饱满,这样的技艺没有长期积累是很难做到的。”说起《小菖兰》,吕品田表示作品最能反映作者的性格。“我接触过的陈杨龙先生,是儒雅低调、非常沉静的一个人,他的这件作品与他的品格也非常吻合,既代表他的为人,也是醴陵釉下彩工艺中难得一见的雅器。”
艺术往往源于生活,陈扬龙平时酷爱研究植物的生长结构和姿态,观察总结植物在不同阶段、不同天气和不同时间的情态和神韵,得以悟出以“格物”精神来写生,用“移情”的方法专注于表现物我关系。他的作品都呈现出成色浅淡,清雅淡逸、空灵隽秀,绘画与细腻精致的釉质相结合,画面透彻明快,让植物灵动自然,“就像雨后新生一样。”
2013年,陈扬龙先生去世后,他的女儿陈利和儿媳申彬秉承遗志,将“薄施淡染”技艺传承。2017年9月,国家博物馆举办“薄施淡彩”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作品展。“这可是我们醴陵釉下五彩第一次在国家博物馆进行家族展出,太荣幸了。”陈利指着作品说道。
陈利自小跟在父亲身旁,耳濡目染,“我父亲用毕生心血发明‘薄是淡染’了,并且身体力行的推广发扬这个技法。我们一定要将父亲的技法传承并发扬下去,让这种风格感染更多人。”身后墙上印着那句“在传统中学,从工艺中练,沉下去;从自然中悟,在时代中立,走出来”的家训,映衬着“薄施淡染”的制作工艺将续写着宁静雅致的醴瓷篇章。
点评人:吕品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美协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曾任《美术观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来源:红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