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号:156窟
年代:晚唐
形制:覆斗顶形窟
位置:九层楼右侧
前世今生莫高窟156窟,亦名张议潮窟。晚唐代表窟之一。唐咸通六年至八年(865—867)之间,沙州刺史张淮深为其叔父河西十一州节度使张议潮所造的功德窟。覆斗顶形窟。洞窟设有前室、甬道和主室。前室为横长方形,可惜前部塌毁。前室北壁左上角处,有“咸通六年正月十五日”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是研究莫高窟开凿历史的宝贵资料。
西壁龛内现存倚坐佛一身(头毁)。帐门南侧画普贤变,北侧画文殊变。其余三壁上部绘思益梵天请问、阿弥陀、金刚、报恩、药师、天请问等经变,下部绘“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及张议潮夫人“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甬道两壁画张议潮、张淮深及夫人等供养像。均为晚唐时期不可多得的形象历史资料。
1921年沙俄白军流窜至敦煌,曾居此窟,烧炕做饭,故四壁上部及窟顶壁画多被烟熏发黑,
某些画面已难以识别。
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在敦煌莫高窟156窟,是晚唐壁画的重要作品。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沙州人张议潮率河西各族推翻吐蕃贵族的统治受唐朝册封为河西十一州节度使。画面从现壁下部西端起一直延伸到东壁南侧,构图壮阔,人马众多,情节生动。开始部分以骑兵仪仗为主,甲械齐整,旌旗鲜明。中间有军前舞乐,八名舞者排成两队,甩动长袖相对而舞。
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
此图绘于156窟北壁,与《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相对称。宋氏是张议潮的夫人,敕封“宋国河内郡夫人”。同《张议潮出行图》一样,这幅出行图呈横卷式,前部是杂伎舞乐,有一顶竿伎人,竿顶四小儿作各种惊险动作旁有一人举竿护侍。
另有舞伎四人,大袖长裙,围成方阵,挥袖起舞,后随一组乐师。后面是两行持长棍者引出行李马车一乘,下有三骑传递信息的“馹骑”。后面是宋氏之女的乘舆及坐车,侍女捧奁、执扇或抱包袱行于车前。
宋国郡夫人骑白马,着衫裙高履,身披轻纱,头饰高髻,插花钗九树。近画面后部有随从九骑,分执扇、奁、镜、琴、炉、壶、包袱等物。最后部分是驮运、狩猎的队伍。
此图也以鸟瞰,散点布局,在严谨方面稍逊于《张议潮出行图》,但在表现人物的生动活泼方面却又过之。如前面的歌舞百戏中,一人头顶长杆,双腿作骑马式,双臂张开,小心谨慎地注视着长杆的重心。竿上四个小儿,有的伸开双手以脚攀沿,有的在山木上作双臂举身、单手悬挂、翻身倒垂等惊险动作,尽管画面已经模糊,但惊心动魄的情景仍然使人感受甚深。另外,“驲骑”的飞速急驰; 狩猎者和前面的猎犬,都表现得很生动。在人物行列的空隙处点缀了许多花卉、草木,增加了华丽的气氛,与整幅画表现出的宋国夫人豪奢,华贵的气派相统一。
窟顶画卷瓣莲花藻井井心,四披画弥勒、法华、华严、楞伽等经变。
前室绘降魔、法华、父母恩重等经变,北壁有墨书咸通六年纪年的《莫高窟记》,此为唐人追述莫高窟始建年代及建窟沿革之文字记载,其内容与第332窟所出《李君修莫高窟佛龛碑》所载的建窟沿革基本相同。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宋氏出行图,集历代鞍马人物绘画之大成。洋洋洒洒,会人物近240身,马110余匹,二图各以8.2米的长卷展示了宏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开创了长卷历史人物画之先河,而后遂有仿效 其后有张淮深出行图(94窟)、曹议金出行图及回鹘公主出行图(100窟)等。画面上,人物聚散疏弥布局得当,肃穆整体的队伍,有变化的穿插。尽管众多的人物成群,又留有适当的空间,开阔疏朗,体现出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格局。田园草地的绿色横条,和表现田埂阡陌及大道的灰白色横条作为统一的背景横贯全图,正是敦煌沙漠绿洲中天宽地阔一望无际的地理环境。众多的红衣、红马,造成画面暖色调的色彩感和热烈气氛。两幅出行图均可视为“步步观”的散点透视法。物随景移,整个画面不论欣赏那一部分,都是清楚明晰的,而且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形,令人感觉很舒服而且和谐。张议潮出行图,一方面证明他们都是笃信佛教的信徒,建窟以求得来世的解脱、修来世之福;另一方面当时佛教已成国教,信佛之风盛行,自然顺应潮流,追求时尚,同时显示炫耀张议潮收复河西的丰功伟绩。
来源:中式营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