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蓝 著
矮拉山遭遇“雪弹子”
从如今的318国道上八宿县的邦达镇到江达县,邦达海拔4300米,是川藏南线和北线的交汇点,这里曾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318线必须经过矮拉山,恰是一条锦延千里、高悬天地间的美景长廓,可谓是一步一景。这无疑是一条信仰之路,从现代通往古朴,从文明走向神祕,一路所见,心旌神摇,给人极大的震撼。随着朝阳冉冉升起,随着高原轻风拂过身心,漫山遍野山花怒放。这里没有喧器,沒有浮躁,只有绝美的风光,宁静的神山与圣湖充盈着一种纯洁的虔诚。
而在70年前,矮拉山的筑路者遇到的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矮拉山在藏语里意为“枕头山”,估计是取意为山势平缓。这一带没有成片的森林,没有飞鹰的身影,只有山口经幡猎猎,那里的山峰风化而散乱,寒雪堆冷,云盘空寂。当时18军司令部侦察科工作人员的王贵,在《十八军先遣侦察科进藏纪实》一书中有清晰的记录:“翻山时天气较好,但是同志们缺氧、憋气等高山反应仍很明显。虽然全科在德格休整了三个多月,体力有所恢复,然而因为携行量的加大,快要过山垭口时大家都十分吃力。挑行军锅的炊事员极度疲乏时,会计荆顺治赶紧主动抢过担子,帮助他们挑起行军锅爬山。荆顺治这种在困难时刻勇挑重担、团结互助的精神,感染了大家。行军队伍中响起了‘同志们,加油干,坚决战胜矮拉山’的声声口号。午后,全科干部翻过了垭口,下山到达瓦拉寺,搭帐篷宿营。”
1953年,成阿路工地动员会(图片由四川路桥集团提供)
矮拉山是经岗托大桥进入西藏的第一个垭口,对于向往西藏的人们来说,它是一个地标式的象征。18军52师是真正的开路先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新路终于以九曲回肠的方式翻越了矮拉山。1953年,朱昌全所在的地方技工大队来到矮拉山山脚,任务是维护、加固这一带建好不久的翻山公路。看到矮拉山在云雾中显得十分平和,但多变的气候是外人并不知道的,只有走过矮拉山人才知道,当行至山腰间时,是一个急弯连着一个急弯,加上常有的大雾,蒙蒙看不清前面路……
虽然叫矮拉山,其实它并不矮。海拔4245米,沿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爬行,但在这里维护路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道路十分狭窄而破碎,两辆小车相会都很是艰难,就别说两辆卡车会车了。经常遇到倒车的事情,一面是山壁一面是悬崖峭壁,路又是很急的S弯,非常考验驾驶员的心理素质。道路被过往的卡车早把路面碾出两道深槽,道路中凸起了一根阻挡底盘的“鱼脊”。土路面之下往往藏有暗冰,加上大车下山往刹车盘上洒水流到地面上形成冰溜子,道路总是湿滑,真是暗藏杀机。
而且,无踪无影的冰雪说来就来。
朱昌全随施工队开始登山扎营。他们携带帐篷、工具、柴米油盐等辎重。有人实在走不动了,就躺在地上,有点夸张地“噢哟哦哟”地喊了几嗓子,哪知道这一喊,雪弹子兜头盖脸地下起来了……
朱昌全自幼在成都长大,何曾见过这等架势!见无处可躲,赶紧用棉大衣包住脑袋。大的冰雹像土豆,小的像樱桃,砸在地上,发出令人心悸的声响。
其实,这不是矮拉山“欺生”,即便你一声不吭,矮拉山的冰雹也是想下就下。而且越是接近山顶,矮拉山的冰雹气势就更为凶猛。因为海拔越高冰雹越大,能见度就越低了。整个路面因为持续多天的降雨,打滑非常严重。他们好不容易捱到冰雹变小,路面又全是泥巴和龇牙咧嘴的的石头……筑路人才开始担土抬石,修整路面。有时是通过了一批汽车后就赶紧动手维护路面,不然的话下一批车就无法通过已烂得一塌糊涂的道路。
1952年后,新津籍的技工黄福昌参加过矮拉山公路二期工程,他回忆起那时的情形:“工程没有第一期那样危险了。但最恼火的是雨季,因为我们每人只有一双胶鞋。烘也烘不干,第二天只好穿着去上工,很难受。”
由此可以看到筑路人的艰辛。
矮拉山是川藏北线的典型山路,进入雨季后更加难行。所以有人说,真正的西藏不在拉萨也不在阿里,而是在去西藏的路上。
朱昌全对我说,矮拉山山路十八弯,每一弯都是到达目的地的一个折返。当人们上山时,经历一个弯则山顶近了一步,下山的时候,每经历一弯则离目的地又近了一步。也许人生莫过如此吧!所有的曲折都可以帮助我们抵达某一个目标,困难和曲折是帮助实现自我的阶梯,只要我们勇敢地、乐观地接受一切挑战,不管前面的路如何艰辛,如何曲折,我们筑路人努力过,坚持过,就一定会摘来幸福的果实,享受幸福的清香与甜美。
朱昌全最后说:“我满过90岁了。终生难忘矮拉山!从1952年到1956年,从23岁到27岁,我的青春激情全部抛洒在2412公里的川藏公路建设中。只可惜,我今生再无能力回到那里看一看!”
阳光可以按照自己的爱憎而投下万物的各式各样的影子。
而一个人的爱,却难以投射出真实的影像。他只能把这样的爱,藏在心里。
作者简介
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黄河》文学奖、中国报人散文奖、西部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四川文学奖、布老虎散文奖、万松浦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四川省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散文学会特邀会长,成都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已出版《黄虎张献忠》《成都笔记》《蜀地笔记》《踪迹史》等文学、历史专著。曾任《青年作家》月刊主笔、主编,现供职于成都日报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