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期来到中原大地传教的同时,还写下过一本记载明朝风土人情的书籍:《利玛窦中国札记》,里面记载着南方土壤肥沃,农业相对来说比较发达。
当地的百姓注重饮食,即使家境不太富裕的人家,也能买得起水产品与肉类,偶尔还能买几个水果回家,其中大米的种植与产量,更是远超欧洲。
不知道明朝百姓的日常饮食是否有这么丰盛,外国人笔下的寻常人家到底吃得怎么样?平时一般都吃些什么?是否跟我们现在一样,一天也要吃三顿饭呢?
图片:百姓买家禽剧照
一、达官显贵的饭菜
在朝为官的人家,在北京基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火炕温室,不仅是为了抵御冬天的寒冷,还能在寻常人挨冻受饿的时候,自己在温室悠闲的栽种蔬菜,种得好的话,还可以吃上一口鲜嫩的黄瓜,这时候穷人与富人的区别,看谁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就知道了。
平时吃的肉食有烧肉、咸肉、熏鸡这类比较常见的,还有鸽子和斑鸠,膳房的伙计做出来的美食让人看着直流口水,大米、小麦、水果、鱼肉、水产品就更不用说了,顿顿都能吃上,就看主人乐意吃什么。
万历年间的物价非常平易近人,一斗米只要二十钱,一斤鱼不过一二钱,而一斤肉也不贵,只要六七钱就能吃上,这样物美价廉的时代,对达官显贵来说简直像不要钱一样。
图片:在朝为官家庭的饭菜剧照
二、“一线城市”百姓的饭菜
生活在经济中心的城市,这里的百姓相对来说要吃得丰盛很多,据记载,“一线城市”百姓的菜品有泡白菜、酸笋、风鸡、草鱼、腊肉等,冬天来临的时候,地里白茫茫的一片,迎来了一年中最缺菜的时节,这时北京的百姓就吃早前在地窖储存好的大白菜,还有提前就腌制好的咸菜。
看到吃咸菜,大家可不要以为这伙食跟不上了,其实生活在明朝的老百姓跟之前的朝代相比,饮食方面已经丰富了不少,不同区域栽种的蔬菜水果,会运送到外地售卖。
孔宪易的著作《如梦录》就记载有很多出售罕见的蔬菜店,店铺里不仅有来自南方的干菜,还有平时少见的新鲜蔬菜、水果,主要是价格也不高,都是一般老百姓能接受的价位。
图片:集市上的蔬菜店剧照
明朝谢肇淛的随笔札记《五杂俎》,进一步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百姓的饮食消费情况,他二十岁初到北京想买点肉吃,只能买到牛羊鸡鸭,想买条鱼红烧,基本是无法实现的愿望。
但过了二十年,当他四十岁再来到北京的街道时,不仅能买到二十年前吃不到的鱼,还有罕见的螃蟹甲鱼之类的南方特产,而且价格比江南要便宜不少,当地一般的家庭,都能有钱买回家尝尝鲜。
在奢靡风气席卷民间的明朝,遇上家里有事要设宴招待客人时,席上的菜常常要堆到一丈高,不仅摆放有瓜果蔬菜肉类,还有平日见都没见过的糖果,有的人家甚至还会拿出斑鸠马奶等珍奇物。
一场宴席摆下来,往往要花去一家子几个月的伙食费,家家户户不断攀比,让从事餐饮伙食的人变得十分富有,杀猪的、卖酱料的这类不起眼的小商人,家里都有千万的资产,比朝廷的内阁大学士还有钱。
图片:宴席上的菜品剧照
三、普通老百姓的饭菜
根据明朝第九位皇帝朱佑樘统治期间的地方志《温州府志》记载,当地的寻常劳动人家,从每年的春分起开始下地干活播种,一直到冬天来临把晚稻收割完后,一年中才稍微有点空闲的时间休息。
但每家的妇人显然根本停不下来,即使已经将近古稀,也要抢着替有钱人家织布多换两个钱,年复一年的这样辛苦劳作,却也不能每顿饭都吃饱,早饭与晚饭只能喝粥,米饭要省着点吃,只有午饭能吃上干饭。
因为是沿海地区,下饭菜大多都是水产品,基本看不见猪肉、牛肉。
与这同时期的《嘉兴府志》,里面记载的劳动人家生活也基本没差别,唯一能吃上丰盛饭菜的时候,是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邻里街坊凑在一起举办赛乐会,大家一起掏钱乐呵乐呵,也奢侈一回。
不过,这样平静的生活要建立在老天爷高兴的情况下,只有一年到头风调雨顺,广大农民的生活才能稳定,同时也能看出,即使一年没有什么灾难,寻常人家的日子依然过得有些捉襟见肘。
图片:一碗粥剧照
四、陕北受灾百姓的饭菜
我们看下危机四伏的崇祯统治时期,就知道碰上灾荒年代的老百姓有多苦了,在崇祯二年四月,马懋才呈给皇帝的奏疏《备陈灾变疏》里,就详细记载了延安附近的残酷景象。
最近一年的时间里都没下过一滴雨,路边的草木早已枯焦,田间劳作的百姓因为颗粒无收,又迟迟等不来朝廷的救灾粮,饿得走投无路了,只能到山上碰碰运气。
八、九月的时候,山上还有像米粒一样的糠皮蓬草可以吃,虽然吃起来有些苦涩,但好歹能饱肚,还没毒。十月以后蓬草被吃完了,人们只能抢着剥树皮吃,又能勉强延长一点生命。
等到树皮也被剥完的时候,灾民就只能吃一种叫青叶的石块,味腥而腻,这个倒是吃一点就饱,但过不了几天就会感觉腹胀而且往下坠,熬不了几个时辰就会死去。
图片:吃树皮剧照
奏疏中记录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这简直就是人间炼狱,看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以“精致生活”的明朝晚期,转眼间就深陷西北大乱无法抽身,直到明朝崩塌,单单看百姓吃什么,就能看出一个朝代的兴衰。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工作室团队原创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