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一首唐诗了,它的作者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年方16岁,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意图

白居易这一年从江南老家来到京城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他先拜谒了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况,将自己的诗作以行卷的形式投送到顾况跟前。

顾况看着这年轻的举子说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顾况虽然是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意思是说在京城这个地方,想要成名是不容易的。

当读到“野火烧不尽”二句,顾况被这唱叹有味、对仗整饬、浑然天成的诗句震惊了,不仅赞叹:“道得个语,居亦易矣。”由此白居易得到了顾况的赏识,并将他的诗文大力推广。白居易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唐代最有名的一首行卷诗了。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白居易拱谒画像

原来在唐代,仕途与文坛上有影响力的人以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都可以为朝廷推荐人才,并且可以参与决定科考名单的名次。

所以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一个靠前的排名,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给在仕途与文坛上有影响力的人,以求推荐,其实这就是一种自荐的形式。此后形成风尚,就将这种拜谒的诗文称为“行卷”。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唐代还有一个叫朱庆余的诗人,也曾经因为一首行卷诗而得到当时在水部担任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赏识。朱庆余的这首诗是《闺意献张水部》,诗作写得绘声绘色,很有特点,为什么说是一首很有特点的诗呢?

因为他是以闺情诗的风格写出来的,诗中朱庆余将自己比作新娘子,情态语言楚楚动人,诗作内容完整,言辞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如果不考虑这首诗作的试卷成分的话,仅从诗意来看,这也是一首上乘的闺情诗,原诗如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然而朱庆余诗作的言外之意,在于倾诉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乎自己仕途顺利与否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对于当时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金榜题名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仕途,成功入仕也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和际遇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在古代,选择一门好的婚姻,对女孩子来说,是意味着幸福与快乐,一门好的婚姻也就有不一样的人生了。不管是苦读的学子,还是待字闺中的女孩子,科举及第和好的婚姻有着某种相似的意义,因为这对他们来说都是人生大事。

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这是很有时代特征与典型性的一首诗。单是看这首诗的技艺手法,也是令人感到惊叹的,而诗作中流露出的殷切期待与蕴藉的感情就格外动人了。

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近试上张水部》,从这个诗题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补充信息,也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层的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意图。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朱庆余画像

如前文所说,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希望得到赏识,并通过名人的引荐,从而得到主持考试的礼部官员的青睐。

朱庆余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张籍,因为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所以朱庆余以姓氏加官职这样的方式称呼张籍,这是一种敬称。亦如杜甫曾担任过工部员外郎一职,时人也称杜甫为杜工部。这都是一个道理。

张籍是韩愈的门生,当时以擅长诗文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余在京城求学期间,就曾经给张籍投过行卷诗文,得到了他的赏识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可是正式的考试快要来临时,朱庆余心中还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他还是担心自己的作品得不到主试管的赏识,亦或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他以新娘子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其实朱庆余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担心也是人之常情,尤其对于一位抱着极大希望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科举落第无疑是他不希望看到的结局。

所以,寄寓在诗中的情感就非常真切了。开篇句“洞房昨夜停红烛”,是以新娘子回忆的口吻说出来的,他回忆起昨晚洞房花烛夜的情景:

布置的浪漫温馨的洞房,有着浓重而热烈的仪式感,红红的蜡烛通夜不灭。这对新婚燕尔的新郎新娘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旖旎的夜晚,两人有说不尽的情话,这个夜晚是他们美好而又甜蜜的新婚生活的开始。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新娘和新郎沉浸在新婚的欢愉中,早晨起来,他们还有一个有关新婚的礼仪需要参加。原来按照唐代的风俗,在第二天清早,新娘子要早早去拜见公婆,给她们道一声问候,奉茶递水。

这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声“早安”,亲切的问候声既可以拉近一家人的距离,也可以消融新娘子的局促,从而与家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而这首诗所描绘的重点就是这句“待晓堂前拜舅姑”,这是新娘子早晨拜见公婆前的心理状态。由于拜见问候是一件大事,所以她大清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拜见问候公婆,堂前行礼。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这时,她心里还是有些许的紧张,自己的打扮是否得体?会不会在初见公婆的场合尴尬?能不能讨公婆的欢心呢?一连串的问号在她的脑海中回旋

因此,下面两句便是对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的描写。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新娘子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这一形象像极了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朱庆余的形象,朱庆余即将面对主考官的心理状态,他同样也是觉得自己没有把握,才写信征求张籍的意见

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

这种对新娘子神情、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不可谓不精细,对人物形象刻画得不可谓不细致,饱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张籍收到朱庆余的诗,一读之后大为赞赏。作为回赠,张籍也写了一首诗,他对朱庆余的期许做了明确的答复。

朱庆余的赠诗写得精妙,张籍的答诗也很出彩,一赠一答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也成为一段值得回味的文人情谊往事和一则回味无穷的文学故事。张籍在赠答诗中是这样写的: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剪纸作品·采菱

朱庆余的赠诗用比体写成,而张籍的答诗风格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余比作一位美丽的、歌喉动人的采菱姑娘

当然这样的比拟是出于赏识,言下之意就是说朱庆余就像这位采菱姑娘一样,一定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越女新妆出镜心”写的是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来自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一边采菱一边唱着动人的歌曲,曼妙的身影和美妙的歌声回荡在湖面上。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采莲图

越女,一个美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她可以是那个剑术高超卓绝,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传奇女子,也可以是在浣纱溪边的荡舟采莲的西施。

越女可以是李白《越女词》中“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的形象,也可以是王昌龄笔下的“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的采莲姑娘的形象,也可以是欧阳修《蝶恋花》中的“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钗”的形象。

有着美丽的容貌、唱着采莲曲与采菱曲的越女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不但扎根于传统文化,也成为文学作品中不断被讴歌赞美的形象

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越地出美女,镜湖则是当地的名胜。这两句是回答朱庆余诗中的后两句,仅从字面就可以看出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这从诗意上来说,在有形与无形中都形成了一种呼应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采菱图

而朱庆余恰好又是越州人,这是身份的巧合。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张籍这位语言大师捭阖文字的高超水平:他把朱庆余比做一个刚刚经过修一番精心的打扮,在水光潋滟、风景宜人的鉴湖中荡着轻舟,唱着动人歌曲的采菱女

这一句看似是在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是说朱庆余有良好的诗文素养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再加上他自律的、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自然是一位德才兼备、文质与文采俱佳的学子

张籍接下来描写越女的心情。“自知明艳更沉吟”的意思是越女当然知道自己容貌动人,但因为爱美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实则是说朱庆余虽然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是否能得礼部主考官的赏识。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采菱图

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句说的正是这一点。

诗人的言外之意就是表面看上去光鲜亮丽的事物并不值得看重,实际上还是在说朱庆余并不是只会做华丽文章的人,他是一个有着真才实学的人

《采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这里意指真才实学。一首古朴高雅的《采菱曲》比万金都有价值。同时也是告诉朱庆余:你的文章很有价值,我很欣赏,金榜题名没有问题。这是“一曲菱歌敌万金”所表达的含义。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采菱图

结合后两句,张籍除回答了朱庆余的疑问以外,还肯定了朱庆余的德行文章。他明确地告诉朱庆余:在我眼里你不是一个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人,我很欣赏你。

诗的后两句,紧扣“更沉吟”三个字,针对朱庆余的疑虑,张籍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这位青年学子的赞赏之情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唐代kejukaoshi场景

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结果证明朱庆余的担心是多余的,他的应试诗文到了主考官们一致的认可,这其中当然也有张籍的推荐发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朱庆余自身的学识和才华。

试想一下,朱庆余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张籍是决然不会推荐的,即使推荐了,也不会通过主考官层层的严格考核

对人才的赏识和对青年后辈的提携,从张籍的答诗中就可以看出来。但这首诗表达含蓄蕴藉,趣味横生,当人们透过它的字面意思而体味到它的内在含义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莘莘学子朱庆余的赠诗,写得精妙,老师张籍的答诗答得出彩。在一赠一答中,将诗歌的魅力展露无疑,既打消了学生心头的疑虑,为他树立了自信,也展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诗人对青年后辈的提携和关爱。

朱庆余和张籍的一赠一答,同样的别出心裁,同样的精妙出彩,诗外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成为师生情谊的见证,也成为文学史芬芳的花圃中一朵格外耀眼的鲜花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937 字。

转载请注明: 唐代两首有名的赠答诗,诗外故事传为佳话,诗作却与科举考试有关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