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只是一个物理概念吗?
当它和空间环境紧密相连时,
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随着杨浦旧改征收工作的推进,定海路街道的成片二级以下旧里迎来了旧改“阳光”。可是,当里弄一个个被拆迁,带走的不仅是年代久远的建筑,还有随之一起消失的“里弄声音”。
日前,一场在定海路街道第四睦邻中心举行的“杨浦滨江石库门里弄声音生态文化共创项目”将目光聚焦到了那些即将消失的里弄声音上……
里弄声音生态文化共创项目
究竟要如何开展?
如何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收集到的里弄声音,
最后将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
10月31日,社区居民、院校师生和企业白领十余人相聚在定海路街道第四睦邻中心。为了让大家对项目有更直观的感受,现场首先组织了一次声音体验活动↓
参与者两人一组,一人蒙眼,一人引导,到居民区中去寻找、捕捉声音。一番体验下来,大家收获也各有不同。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邻里邻居做饭聊天的声音,老房子拆迁前,是能听到这些声音的,现在搬了新房子,隔音措施都比较好,这种声音已经消失了。”
“十七棉第二居民区年代比较久远,现在住在这里的也都是一些老人家,但在体验的过程中,我能够听到老人在打拳、爷叔们在踢球……历史的厚重之音与充满活力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感觉整个社区文化一下子丰富起来了。”
身临其境的体验,也激发了参与者们进行声音创作的灵感。在随后的活动中,从旧改基地收集到的废旧软管、晾衣架、擀面杖等,都变成了大家手中的“乐器”。大家嘴里打着节奏,手中或敲打、或摇动老物件发出声响,一段即兴的旋律就这样诞生了……
“过渡博物馆”,
将这些记忆拼贴起来……
记者了解到,基于旧改,街道和第四睦邻中心开展了共建“过渡博物馆”的活动,通过各种方式来努力留住关于老城区的记忆,本次活动就是其中一个子项目。
“对于收集到的旧物,我们已经开展了‘拆迁记忆拼贴’活动等创作,这些作品以后都会在我们的博物馆里展出。”原心社区服务中心发起人吴秋玲介绍道,“在这个项目中,收集声音这个动作其实很简单,但我们不是单纯的收集而已,而是要创作,就是通过体验社区声音,大家来共创,一起去探讨石库门声生态文化的传播形式,‘头脑风暴’出将来博物馆里呈现声音的形式或装置,这样才有跟居民共建一个博物馆的感觉。”
接下来,项目还将继续组织各方共同走进里弄开展声音收集活动,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些声音在“过渡博物馆”中的“新生”。
文字/摄影:杨晓梅
摄像:郭心华
编辑:吴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