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葱茏间的鸟语蝉鸣,7月7日一早,记者来到了沁水县樊村河乡樊村。从松软的健康步道一路走过,满眼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垒着玉米垛子的乡村记忆园、涓涓溪流上翻滚的水车、古朴民房旁矮斜的篱笆墙……移步换景中,仿佛走进了风光无限的田园画卷。
“去前边看了吗?那边还有牡丹园、葫芦园呢。”遇上记者,正准备去田园观光区劳作的几位村民主动搭起了话。“我们这儿美吧?来旅游的人可多了。”“这几年变化可大了,比你们城里也不差。”……大伙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脸上挂满笑容。
樊村所在的樊村河乡位于沁水、浮山、翼城三县交界的大山深处。这里森林覆盖率超过60%,是个山清水秀的生态家园,而在之前,全乡6个行政村全部都是贫困村。近年来,该乡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积极发挥生态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顺利脱贫摘帽的同时,更探索出了一条“农旅结合、以旅促农”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乡政府所在地樊村为示范点,该乡全力实施乡村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的总体思路,樊村先后完成河道整治、管线下地、公厕改造、美化亮化等工程,陆续建起文化广场、乡村记忆园、健康步道,进而打造形成集田园观光、餐饮采摘、农事体验、滨水游乐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与此同时,通过举办“摄影展”“酷走”“采风”等各类活动,利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宣传造势,使得“山环水绕悠然自得”的樊村河赚足人气,成为周边市民热衷的城市“后花园”。该乡党委书记田忠胜告诉记者,即便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全乡仍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产生经济效益70多万元。
“环境美起来、游客多起来只是第一步,产业兴起来、百姓富起来才是最终目标。”田忠胜介绍道。围绕“农旅结合、以旅促农”的发展思路,该乡积极引导各村盘活土地资源,将人居环境、生态农业与庭院经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布局发展特色产业:樊村的文冠果、黑山羊,卫村的油用牡丹、黑木耳,赵寨村的肉牛,景村的土鸡,下峰村的蜂蜜……如今已形成“村村都有主导产业,户户都有产业带动”的良好局面。而通过“示范园区+高校+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则有效吸纳了剩余劳动力、保障了产业收益,有力带动了群众增收。
“以前就种点玉米,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田园观光区的土地我免费种,合作社还包销。种花生、豆角、辣椒能收入3000多元,管理葡萄、葫芦能挣2000多元,再加上文冠果栽苗钱啥的,今年的收入估计能翻好几番哩。”葡萄园里,贫困户张社平掰着指头算着,脸上笑开了花。
一阵微风吹过,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似乎也跟着笑起来,在太阳的照射下摇晃着,一起闪耀出幸福的光。
本报记者王天晓 本报通讯员于春艳
(责编:马云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