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国目前的资源利用和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任然找不到合理的方式来解决。我国目前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合理,另外环境污染以及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等现象日益严重。所以说,探索更加清洁的能源是未来的方向,这些能源问题都会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据最新消息,就在昨天,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上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所携带的中国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探针在我国的南海发现两个存在裸露天然气水合物的站点,水深约1100米。这也是科学家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裸露在海底的 “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者大陆永久冻土中,而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天然气水合物则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体作为气源,因此极难存在,是研究其形成、分解、成藏以及和海洋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极佳天然试验场。
根据中国战略规划对可燃冰开采的安排,2006-2020年为调查阶段,完成勘探调研和技术准备,2020-2030年是开发试生产阶段,进行海上商业化试采,2030-2050年中国的可燃冰将进入大规模商业开采生产阶段。根据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期间,通过研制深远海油气及可燃冰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我国将推进大洋海底矿产勘探及海洋可燃冰试采工程,力争 2020年实现商业化试采,研制成功全海深潜水器和深远海核动力浮动平台技术。可燃冰的全面商业化至少要等到 2030年之后。
如果将可燃冰大面积投入商业使用,必将促进能源产业的新一轮革命性的发展,并带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所以说这一发现,对我国的意义非凡。
看,蓝火!
神狐海域上空跳动的蓝色火焰,释放出深海中沉睡千年的能量,更是在谱写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冰与火之歌!
今年5月,我国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标志着中国可燃冰科技水平达到世界一流。这其中,一位从事可燃冰研究20多年的专家功不可没,他就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可燃冰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卢海龙(见上图,资料照片)。
“我因为可以省去不少学费选了这个方向”
2015年10月25日,在李四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教授卢海龙捧起印有“李四光学者”烫金大字的红色证书时感慨万千:“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是卢海龙在中国乃至世界地质研究领域中所负使命的彰显。
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卢海龙,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进行矿床地质学研究几年后,赴日本留学继续深造,“阴差阳错”地搭上了研究可燃冰的“探索号列车”。
卢海龙这样解释自己的“阴差阳错”:“那时候可燃冰研究是前沿科学,很多日本学生因担心无法毕业而不敢研究。我呢,则因为可以省去不少学费选了这个方向。”就这样,卢海龙选择了这一生所从事的志业。
三年留学时光,卢海龙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如琢如磨地进行实验,积累了扎实的学科基础。1998年,卢海龙成为日本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博士。
留学期间,卢海龙有了生平第一次跟随考察船出海的经历。当问及第一次置身茫茫大海的感受时,卢海龙的回答让人有些意外:“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不想干了。”
原来,因为船小,海况也不佳,卢海龙上船后兴奋了一会儿就开始呕吐。因为晕船只能靠喝糖水来补充体力的卢海龙,一个星期后慢慢适应了船上的生活,继续着魔似的研究可燃冰。
23年创造多个世界性“首次”,选择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我从小就学过《地质之光》这篇报告文学,李四光执着、坚毅、创新、踏实的科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谈及地质学前辈的科学精神,卢海龙充满敬意。现实中,他也努力践行着这样的科学精神。
卢海龙心无旁骛,纯粹执着地进行科研:出海,取样,实验,研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一块指甲般大小的透明冰晶,让卢海龙在业界崭露头角。卢海龙与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第一次真正取得了日本可燃冰的样品,证明可燃冰在日本海域的真实存在,蜚声海外。
随后,卢海龙移居加拿大。从日本海到北极冰架,从马尔马拉海到秘鲁,卢海龙在全球探寻可燃冰,不知疲倦。
多年努力换来可喜成绩,卢海龙创造了许多个世界性“首次”:首次发现多成分可燃冰成分分布的不均匀性;首次确认了H型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存在;首次提出“地层流体抽取法”的试开采原理与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可燃冰的理论研究工作,他本人也得到日本和加拿大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晃23年,卢海龙早已适应多年的海外工作和生活,且日本和加拿大都给予他非常优厚的待遇,导师也极力挽留……留下还是回去?祖国正是急需人才时,丰富的人才政策也向海外游子频频抛出橄榄枝。无垠大洋,没不了游子的爱国情;浪花淘沙,洗不了心中的报国志。
还是回国!2014年,海外漂泊多年的游子,乘着国家“千人计划”的东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我这一生,已经过去了大半,还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成功!”
一句简单的新闻标题,凝结着中国科研人员的无数心血,卢海龙也倾注了毕生所学。
可燃冰因其产生的能量高、污染小,且储量巨大,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可燃冰的开采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回国后,卢海龙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由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微生物学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这支团队在开展可燃冰勘查和开发有关的基础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研究了一辈子可燃冰,想为国家做点事,这次试采可燃冰让我有了报国的机会。”卢海龙说。
我国海域虽然可燃冰储量丰富,但储层条件并不好。卢海龙和科研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试采前的勘查准备到提出地层流体抽取试采法,再到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他们下足了功夫,做足了准备。
5月10日14时52分,点火成功!
从水深1266米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的天然气,点火后闪烁着蓝色火焰,令“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的所有人都无比兴奋……这是全球首次在泥质粉砂储层中试采可燃冰成功,在世界科技史上铸下了辉煌的烙印。
科研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年过五旬的卢海龙深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对待学生毫无保留,悉心培养。
“卢老师非常希望把学生培养成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博士生滕益华眼中,卢海龙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
“我这一生,已经过去了大半,还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情。”卢海龙说这番话时很平静,亦如那风和日丽时的海面波澜不惊,但听者却分明清晰地感受到他那一腔澎湃着的爱国赤诚……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04日 08 版)
(2017-09-04)
9月6日上午,有居民在溪头社区微信群里问:是否有一家名为“鑫燃燃气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小区检修燃气管道。顿时,微信群里就炸开了锅,好多居民都说有“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来敲过门,还有居民已经购买了他们推销的产品。
家住溪头社区秀水华庭小区的王女士就是将信将疑付给对方360元。上网查询了这款可燃气体探测器的价格,价格在50元左右。
而浙能天然气有限公司客服提醒市民,该公司员工上门都会提供客户详细资料,穿工作服同时佩戴工作牌,一般检查是不收取费用的,即使要收费也会告知用户去公司窗口缴费。
(2017-09-12)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
可燃冰也叫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
天然气水合物甲烷含量占80%~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储量丰富,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目前,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最近两年开采试验取得较大进展。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官方网站消息,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超过7天的稳定产气,取得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贺电指出,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是我国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申论热点独家模拟题及详细解析模拟题
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现阶段世界人口依旧在增长,我国更是人口大国,人口的增多让环境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面对趋紧的能源压力,我们在不断精进科技,从而探索新的能源,向深海、深空、深地、深蓝众多未知领域迈出认知的步伐。可燃冰的开采成功便是我们探索新能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未来国家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生存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当前我国发展所遇到瓶颈来看,其中资源供应紧张就是其中之一。可燃冰试采成功,一旦能够技术成熟进而大规模供应并投入使用,将会减缓陆地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大量开采陆地资源也是对环境的一种破坏,现今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可燃冰的开采也可以保护陆地环境,给陆地资源短暂的休眠和自我修复的时间。可燃冰开采中更是我国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因此可燃冰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可燃冰从发现到开采也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现如今也只是试采成功,对于技术和采集可行性势必要做出更多的革新,不能沾沾自喜,对于可燃冰试采成功事件,除了欣喜之余更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首先,从试采到批量成熟采集,还需要继续探索与研究,对于采集可燃冰要规范安全的开采,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继续努力研究稳定安全的开采技术。
其次,可燃冰的开采也需要考虑到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最大承受能力,可燃冰的大规模开采。这个阶段转换到商业规模的开发生产阶段,还有经济、地质灾害、环境等问题需要考虑,不能再走先破坏在治理的老路,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二者要并重,呈现出健康的科学发展方式。
最后,任何事务都离不开规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燃冰的开采要在法律与制度的约束下合理开采,避免日后不具备资格、非法经营的商家以此为依据牟利,因为开采不正规浪费资源,甚至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安全事故。
总之可燃冰的试采成功无疑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力量,合理开采,合理利用我们更要做足功课,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能够服务于人的新能源,我们可以共同期待可燃冰能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带来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17-09-03)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讯 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满月了,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域可燃冰试采平台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10日14时52分,此次试采已连续产气31天,总产气量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6800立方米。
石油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人们看到了能源安全威胁得到缓解的一丝曙光。在汽车行业,可燃冰带来的话题效应也在持续发酵。其中之一,便是可燃冰实现商业化开采后,是否能解决燃料电池汽车制氢短板。
“应用前景应该比照天然气”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朝全在《2016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上曾表示,2016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65.5%,2020年前可能超过70%,对我国能源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不仅如此,据了解,中国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的天然气满足国内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郭焦峰告诉记者,这个数字达到300亿立方米。
可燃冰试采成功“燃”起了希望。作为一种由水分子和气体分子组成的类冰状笼形包合物,其外形酷似冰,能像固体酒精一样被直接点燃,人类还可以从中分离出甲烷。我国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按当前的消耗水平,可满足近200年的能源需求。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记者,可燃冰的成份与天然气一样,应用前景应该比照天然气。
天然气的价格比较便宜,在居民生活、发电供暖、化工及汽车燃料等方面都有较广泛的用途。郭焦峰说:“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国产天然气价格大约1元/立方米(坑口价格),进口天然气的价格分为两种,现货价格大约1.5元/立方米,长期协议价格大约2元/立方米。”
不过,我国可燃冰目前仅仅试采成功,离商业化开采还有较长的距离。林伯强认为,可燃冰实现商业化开采还需要10 20年,郭焦峰的观点是需要10 15年。“汽车产业是能源消耗大户,现在离可燃冰商业化开采还有一定时间,应加强汽车使用可燃冰的研究,迎接可燃冰的大规模应用。可燃冰的开采成本低于2元/立方米,就将有商业价值。”郭焦峰对记者说。
制氢是燃料电池短板之一
燃料电池汽车有诸多的优点,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济大学张智明博士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项能源生成技术像燃料电池那样将诸多优点集于一身。
(2017-09-04)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讯 真是可喜可贺!历史性突破,中央发来贺电!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可燃冰并不是什么新物种,它是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与天然气完全相同。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蓝鲸一号钻井平台宣布: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这离2007年5月我国在南海北部首次采样成功差不多20年。
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中央发来高规格的贺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中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并参加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任务的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参加这次任务的全体参研参试单位和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在500多字的贺电中说,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这距离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仅两个多月。从2015年总理报告提出“新能源车”到2017年总理报告提出“清洁能源汽车”,从政府报告中“鼓励”到中央高规格“贺电”,彰显我国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发展绿色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新思路。
中国汽车情报老专家程振彪认为,我国在海底成功开采可燃冰中央发贺电,可见此事的战略意义,其意义深远,令许多人想不到,它不亚于我国当年爆炸原子弹。他在2008年8月31日完成《我国清洁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发展战略的选择》课题研究中从汽车能源可持续的角度专门对可燃冰做了介绍,并建议要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及开发可燃冰资源。实际上,这关乎我国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之大事。早在1999年,国家科技部、环保总局、发改委等部门就启动国家清洁汽车行动计划,行动并不迟缓,投入并不少,但各种复杂原因收效甚微,或者说效果并不显著。
我们重视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意义并不是说现在就依赖它,而只是认为其给我们开辟了前景,发展天然气汽车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说2030年可望商业化,听起来很远,实际也就10来年。程振彪回忆起说,他在2008年提出可燃冰距今近10年,业界认识不到这个问题,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针对媒体报道中说“假设一升可燃冰等于164升天然气,100升天然气可使汽车跑300公里,那相同体积的可燃冰可使汽车行驶5万公里”的说法,程振彪说,这仅是理论上的计算,也不算是谣言。这是很简单的算术题,仅仅是个比方。在程振彪的著作中也有这样的话:相同体积的可燃冰释放的能量是天然气的164倍。这样的说法更严谨些。
要说天然气和可燃冰首先会动谁的奶酪?肯定是煤和石油!对汽车来说更显得迫切,无论是传统的燃油汽车还是主要靠煤电获取动力来源的电动汽车。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正如贺电中所说希望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为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天然气汽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湖南石油分公司总经理潘桂妹在两年前就建议加大天然气汽车推广力度,逐步完善天然气汽车生产、加气站建设、天然气汽车购买补贴、加气站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支持政策。可燃冰的发现和试采成功将使天然气汽车的发展前景更好看好。可燃冰延长了天然气的使用寿命,其含有的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地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可看作是人类后石油时代的主要能源之一。
从今年两会的提案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存在较大想象空间,更多元化,在相当长时间内可以说会并行、两腿、多轮、多路径发展,并不会谁吃掉谁、谁淘汰谁。无论是既定的纯电动也好,还是国家、国际和社会正形成的新共识——氢能源也好,还是代表、委员提出甲醇汽车、太阳能汽车、天然气汽车等,也不管是一夜爆红的可燃冰也好,新能源服从的前提是必须环保、绿色、经济,而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获取和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
以新能源汽车最具战略意义的突破口——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氢站为例,虽然设置密度不必像纯电动汽车充电站那么高,建设起来肯定比充电站要复杂得多,牵涉的面更广。无论如何,天然冰是石油时代我国能源战略的新选择,也是我国清洁能源汽车的可行选择,至少为我国清洁替代燃料汽车核心技术争取了10、20年乃至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就应点赞、鼓掌、喝彩。
(2017-08-30)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讯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中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连续超过8天的稳定产气。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不料,这个新闻随即引得全球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XXX媒体: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打开一个可采千年的宝库。
XXX媒体: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打开一个可采千年的宝库。
XXX媒体:中国可燃冰试采技术领跑世界。
XXX媒体:可燃冰有望在2030年实现商业开发,降低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
XXX媒体:中国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是全球试采成功的第一个国家。
XXX媒体:如果中国确能成功实现工业开发“可燃冰”,那么其在同美国争夺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战役中又多了一张非常重要的王牌。
某媒体现场报道:
(2017-09-11)
数月前,我国在南海首次成功稳定开采可燃冰,使得世界为之侧目,纷纷感叹中国在可燃冰能源开采使用上,又取得一项领先世界的技术优势!
如今,这项感叹还未远去,中国在能源钻探上再取得重大突破。日前,我国科学家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处,首次钻获236℃高温的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上的重大突破。
干热岩是一种温度在150℃以上,深埋地下数千米,内部没有水或蒸汽、致密不渗透的高温岩体。如果简单理解的话,其实可以将其想象为“一种发热的岩石”!
而因为其“发热”属性,一般工业使用中,主要就是提取其内部温度,用于发电、供暖、强化石油开采等等。在能源专家看来,干热岩石的应用前景十分有潜力,与可燃冰一样是人类未来最具有应用价值的清洁能源。
目前,我国受限于贫油、少气、富煤的能源结构,煤炭这种重污染的能源一直被大量使用,仅2016年煤炭的使用量就达43.6亿吨,占全国使用能源总量的6成多,远超全球煤炭25%的平均使用率。
因此,为了优化改善能源结构,我国近几年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天然气,来减少煤炭的使用量。不过受限于成本、技术、国际局势等各方面原因,这种改变效率十分缓慢,且能源的大举外购,也使得我国能源安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严重威胁我国国防经济安全。
单可燃冰以及干热岩的出现,将极大改变这一现象,暂且不说我国可燃冰那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的储量,仅干热岩这一资源,我国勘察初步评估认为,陆地干热岩资源储量达860万亿吨标准煤。
尽管按照国际标准,其中仅有2%能进行有效开采,但也有17.2万亿吨标准煤的储量,大概相当于我国2010年全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400倍。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干热岩配合可燃冰,我国能源安全将获得到极大保障!
(2017-09-08)
大洋网讯 戴着VR眼镜体验空中漫步,看机器人画画,了解量子科技通讯……9月16日,由广州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科创委、市环保局、市农业局、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市全民科学素质办和海珠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7年广州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在海珠湿地正式启动。在一周内,300项科普活动将陆续登场,让市民体验。
据了解,9月16日至22日期间,全市的学会、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社会机构以及具有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科普资源的有关单位等,结合各自职能,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农村等开展科技宣传、科技展览、专家论坛、讲座、科普表演、科普游等广覆盖、多形式的科普活动。各区科协也将在街(镇)、社区、农村开展多场群众性科普活动。
今年全国科普日同时举办网络在线科普活动,中国科协的“科普中国”平台正式在广州落地,在网站、微信、微博、“科普穗道”(科协与大洋网合办的网络科普频道)和广州数字科普视窗(科协在全市90多个社区设置的社区科普平台)进行科普宣传。广州市公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及广州市农村居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等全市性的科普竞赛也将在全国科普日期间举行。
玩转高科技:看机器人绘画学量子通信
“妈妈!我也想去玩弹泡泡!”昨日上午9时刚过,海珠湿地北门广场牌坊熙熙攘攘,帐篷下站满了来参加活动的男女老少。在一个展位上,一个小女孩正戴着手套“颠”肥皂泡,泡泡在她手上轻快地弹跳。
为什么平时一碰就破的泡泡可以在手上“跳舞”呢?科普讲解员解释,泡泡是由清洁剂分子和水组成的,清洁剂分子和小孩手上的油脂是“天敌”,油脂可以破坏泡泡表面的张力。但是戴上手套后,手套可以隔绝油脂与泡泡的接触,而且手套上细小的绒毛还可以把泡泡托起来。
除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游戏外,市民群众还可以体验人工智能、VR等技术领域的新产品。在机器人展区,技术人员陈先生向观众介绍,绘画机器人的套件可以实现自主编程并识别电脑里的画图软件,只要把想画的图放到电脑里,就会自动编译成机器可以识别的语言,再通过数据线传输将代码传到绘画机器人上,机器就可以用笔头在纸上作画。“电脑里有多少图都可以画出来,而且画一张图的速度要比人工快10多分钟,并且还更精确。”在VR展区,观众甚至可以体验“空中漫步”的刺激感受。
据了解,2017年广州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在主会场就设有130个展位,分为“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破除愚昧”“科学助力成长”三个展区,当中许多是平时难得一见的高新科技成果,比如来自广东国盾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量子通信产品、来自刘人怀院士团队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来自亿航科技的184无人机,以及来自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的可燃冰展品。
听院士讲座:我国食药用菌年产量占全球75%
2017年广州市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后,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日报社、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的“科普大讲坛”活动在海珠湿地公园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作了一场题为《食药用菌与人类健康》的科普报告,为现场听众上了一堂丰富有趣的食药用菌食品安全课。
食药用菌是指香菇、木耳、灵芝、虫草等可供食用和药食兼用的大型真菌。
据了解,食药用菌资源丰富,地球上的真菌估计有150万种,已描述的有9万种,其中我国已描述的有14060种,药用真菌约900多种,正式入药的约有50种。
我国食药用菌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目前全国食药用菌产业年产量达30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5%,在农业经济中仅排在粮油、菜、果之后的第五位。
未来两周,“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将邀请张景中院士和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到8所中小学校做科普讲座;“广州科普游自由行”活动将邀请市民参观广州重点实验室、龙头企业、科普基地等单位。
文/广报记者罗桦琳 实习生游宇霞通讯员卜浩健、梁梦滢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13thirty”:科普!
网友“termination”:铜梁区
(2017-09-18)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小娃娃在客厅玩耍时,竟然被一米开外,正在玩打火机的哥哥“点燃”了涂在身上的花露水,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烧伤,而在这起事件中,花露水被引燃自然成为了大家最关注的话题。
近来气温逐渐升高,各种蚊虫开始困扰市民的生活,花露水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了。看到这则消息后,我开始担心正在使用的花露水是否安全?难道一米左右的距离真的就能把它引燃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花露水的使用危险性未免也太高了。为此,我希望通过党报热线,请专家为我们作一些权威的解释,看花露水是否真的具有这么高的危险性。
危险案例真不少 不少市民真不知道
了解相关情况后,记者在网上搜索有关花露水和烧伤的关键词,结果发现了不少类似的案例。去年8月,东莞市的三岁男孩小浩(化名)在涂抹了花露水之后,疑似被一米开外正在玩打火机的哥哥“点燃”,造成了严重烧伤;去年9月,青岛男子小李(化名)在涂花露水之后点烟,引燃了自己的小臂造成烧伤;去年8月,6岁的重庆男孩豆豆(化名)在涂了花露水之后玩打火机,结果把自己的左手引燃,造成烧伤……
尽管引发过不少意外,但不少市民仍表示他们对花露水没有这么高的警惕性。“花露水是家庭常备物品,从没有想过它会被引燃,可能造成这么大的危险。”市民陈女士说,她家的花露水一般都放在易取的地方,娃娃想用时也可以随便拿,“如果真有那么大的危险性,那我们将来用花露水就得谨慎了。在用花露水时,一定要保证周围无烟头、打火机之类的东西。”
一米之外燃不了 厂家标出了避火需要
那么,花露水真的如此易燃?以至于一米开外就能点燃?为此,记者专门找来一瓶花露水,取出一部分倒在瓷盘上,然后站在一米开外的地方点燃打火机,此时瓷盘中的花露水并没有任何反应,当火苗渐渐地距离液体仅两厘米左右的时候,花露水瞬间被引燃并呈现出了淡蓝色的火焰,燃烧一直持续,直到花露水挥发殆尽。这个实验足以说明,花露水近距离的确可能被引燃,但火苗若在一米开外,则几乎不可能被引燃。
事实上,花露水的确可以被引燃,记者在红星路附近几个超市内看到,这里销售的花露水的主要成分几乎都是乙醇、水等等,而乙醇是易燃的。而在不少花露水的瓶身上,也明确标出了使用和贮存时,需要注意避火,以免引发意外等等注意事项。“的确没怎么注意这个问题,但我们平时用的量很少,应该不至于被引燃吧?”一位正在选购物品的市民说。
专家解读 花露水可燃不易燃
针对这个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一位相关专家告诉记者,由于花露水中含有酒精成分,从理论上说的确可能被点燃,要是引燃了周围物品,很可能造成更大危险。
不过他认为,由于各个品牌的花露水所含的酒精浓度不同,所以会不会被引燃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可能容易些,有的可能困难些。
至于一米开外点燃花露水的说法,这位专家表示不太现实,他认为即便要引燃,火苗也需要和花露水近距离接触,市民大可不必为此感到困扰。
“总的来说,花露水是属于可燃物,但还没有达到易燃物的程度,市民可以放心使用,不必太过担忧。”
不过,他同时认为,市民使用花露水时,还是要仔细阅读注意事项,不要将其放到可能接触明火的地方,保存和使用时也要做到避火,确保安全第一,以免引发意外。
(2017-08-26)
本文来源于新闻阁: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