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22个小时远征,“占领”腾冲:放慢节奏,在散漫的氛围旅行

由 司徒元基 发布于 休闲

自从中国远征军充满荣光的那段历史鲜活地走到前台,腾冲,这个西南边陲重镇就开始成为了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目的地!

我们在江汉平原也组建了一支短小精悍的三人“滇西远征军”,备车备物,星夜兼程,“四千里路云和月”,22个小时远征,“占领”腾冲,创下了个人旅游生涯中连续行车单程记录。

虽然抵达腾冲已是第二天深夜时分,依然顺利入住预定的“千里走单骑温泉酒店”,酒店别致的店名恰如其分的给了我们此行远征一个准确定义。

节凑的快与慢是相对依存的,旅途快行正是为了旅游漫步。到腾冲我们放慢了节奏,在散漫的氛围中走访了古银杏村、热海、和顺古镇。

【与古银杏村有个约定】

有网友推荐,到腾冲有个偏远的村落一定要去,那就是距中缅边界只有数十公里的固东镇江东古银杏村。

时至上午已时,静谧的村庄似乎还在沉睡,路边少许悠闲的村民正在生火做饭,湿柴温火,冒着黑烟。两片五花肉与一锅青菜告诉我,村民们并不富裕,但也不穷困,相距小康生活尚远。在沿着由火山石铺成的村中小巷漫步,不经意间我们便融入了银杏村,村民房前屋后的院落里总有几颗硕大的银杏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空地四周,黄绿相间的银杏叶还挂在枝头,地上零零星星的落叶显示着即将来临的满地黄金的季节!看来银杏村的银杏树,古老而古朴,有声有息,其特点就是隐于群山环抱,现于农庄炊烟之间,没有太多人的打扰,也没有太多的俗气,更没有丝毫的商业气息。哪怕在那村中一颗罕见的千年银杏王前,也没人为的任何防护措施,任游客零距离观赏,随性拍照留影。

要离开银杏村,我似乎才明白,银杏村就是“村在林中,林在村中”,银杏与村落浑然一体。这里,只在最佳的黄金时节才有层林尽染“满地尽带黄金甲”的景致。虽然我们来的还不是最佳时节,但在银杏村的深秋我们已然感受到了收获的意境。

古银杏村,待来年把握好最佳时节,我还会再来!

【与徐霞客在热海“邂逅”】

实话说,我们不辞辛劳,千里跃进腾冲是奔和顺古镇去的,在游览古银杏村时导游一句“来腾冲旅游没去热海,您还好意思说到过腾冲?”这当然是激将,可结果,却使我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热海有了一次穿越时空的“邂逅”。

乘环保车抵达享誉海内外的“一泓热海”,遥望山谷袅袅蒸腾的热气,好似仙境的雾绕。这里,青山环抱,山势蜿蜒,大小热泉顺势错落分布,地质特征和地热景观引人入胜。

顺着澡塘河边唯一的石径环行,沿途驻足近观,热泉遍布,大同小异,无不是沸水喷涌,气浪蒸腾。忽然不远处传来了轰鸣声,原来是澡塘河瀑布--一个地质断裂带和一条大河交汇形成的飞泻瀑布,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只见瀑布的飞泻和峭壁温泉的喷射,溅珠接雾,水汽交融,蒸腾弥漫,如烟如雾。

此时,一个导游正在向她的团队流利地背诵导游词:大家看,瀑布畔那挂满青苔、积淀着硝磺的石岩,恰似雄伟的“狮子头”正张口仰天呼啸,而与它翘首相望、怒目而视的“蛤蟆嘴”则不畏强暴,正以跃出之势予以回应……这就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公元1639年游历热海时大加赞赏的“蛤蟆嘴喷泉”!

原来如此!我在旁边也听得津津有味,同时没忘记抓住人。

流拍照的空挡,用相机聚焦“狮子头”与“蛤蟆嘴”,给它们也来了张合影,以资留念。

那位导游继续倒背如流:光阴飞逝,徐霞客记述的“蛤蟆嘴喷泉”,其“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尺,水一沸跃,一停伏,揽人于数尺外,飞沫犹烁人面也……”栩栩如生,奇姿依旧!

的确,我大概了解这段历史,徐霞客旅行生涯的最后一站正是滇西保山,他还曾赞誉当时名为腾越的古镇腾冲“迤西所无”……

触景生情,我的思维开始跳跃,望着气浪滚滚,热气腾腾的“珍珠泉”、“热海大滚锅”,我仿佛看到378年前徐霞客沿着千年古道,芒鞋黎杖,走危地、探险境、结乡贤、访野老,情随怒水沧江流荡,足迹遍及高黎贡山麓,遍访名胜古迹,留下洋洋洒洒5万余字游记的情景,这是徐霞客平生最为艰远的一次壮游,也是他的绝世之作,更是热海的荣幸,可不,他使热海从此名扬天下!

【与和顺古镇无声对话】

出行前做的功课告诉我,腾冲城西南的和顺古镇因一条小河顺流绕镇而得名,而后又由“河顺”雅化为“和顺”,仅顾名思义,和顺镇应该是温和柔顺、祥和宁静的地方。果真如此吗?

车停在镇外的坝子上,人走在入镇的石板上,远观群山环绕,近看一马平川,眼前清溪绕镇,垂柳拂岸,秋荷扬姿,金桂飘香,牌坊引领,拱桥引入,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景象……难怪和顺籍名人、曾任民国代总理的李根源对家乡曾有“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的赞誉。

进入镇西“士和民顺”牌坊,跃入眼帘的便是一颗百年老榕树,一排高台翘檐老屋,一尊硕大照壁,一条环镇坡道……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顿时更令我兴趣盎然,刮目相看,有一种要去追根溯源的冲动。

或许是入镇太早,镇子里悄然无声,景点里游客稀少,一座座明清时代的民宅、古刹、祠堂疏疏落落围绕着一泓碧水。官衙总兵府、商铺滇草堂、图书之府和艾思奇故居,以及满镇的清代民居,无不彰显着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无不汇聚着中国古建筑的风格,甚至有的还点缀着中西合璧的特色元素,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群的活化石。此时此刻,我似乎已经触摸到和顺历史的脉动。

我默默地感受和享受着这古色古香、幽静闲适、清香四溢的氛围,在用眼睛耳朵、手机相机,不停地与恬淡静谧的荷塘,静静流淌的河水,变幻无穷的光环,此起彼落的鸭声和栉比鳞次的倒影交流互动。同样,我睹物思人,在用大脑储存、思维发散,不断地变换角度,转换空间,穿越时空追寻和顺历史的几个印迹:

--和顺独有的挡风遮雨的洗衣亭,古朴典雅,沿河矗立,它既是洗衣纳凉的去处,又是遥寄相思的宝地。由此不仅能够想象当年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心爱女人的呵护,而且,也能够想象这里曾作为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的辉煌。

--颇具代表性的艾思奇故居则是一栋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位于和顺镇水碓村,前临元龙幽潭,后枕俊秀凤山,风水讲究,环境清幽,有串楼通栏,西式小阳台,雕花格扇,古朴典雅。而在艾思奇故居的生平展览里,不难发现这位大哲学家的成长经历与人生轨迹,也不难联想和顺这块神奇土地对他的养育和影响,果真是地灵人杰啊!

--留在记忆深处的是“滇缅抗战博物馆”,它陈设在一栋典型的四合院里,据说,这里是当年远征军反攻腾冲指挥部的旧址,“山河破碎”、“悲壮远征”、“沦陷岁月”、“剑扫烽烟”、“日月重光”五个系列,通过大量老照片、史实资料、美术作品等……真实地再现了那段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将侵略者赶出国门的战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