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永仁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通渭这块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绵延数百里的战国秦长城,也散落着大大小小近1000座古堡,包括汉、宋以来官筑城、寨、堡和明、清、民国各时的民筑族堡、家堡,通渭素有“千堡之乡”之称,战国秦长城自陇西县和平乡高云村进入通渭县榜罗镇四新村,出寺子乡张家湾村进入静宁田堡乡芦家湾村,自西南至东北经榜罗、第三铺、马营、北城、寺子等乡镇,长约90千米。用脚步丈量古长城,用心聆听历史,日前,跟随通渭长城志编撰组的脚步,记者从通渭战国秦长城起始地——榜罗镇四罗坪村开始,又一次踏上了探究古长城遗迹的旅程。
通渭地处甘肃中部,属黄河支流渭河流域。境内新石器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分布广泛,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先秦时期,甘肃大部地区为西戎所居,通渭亦不例外。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兼并西戎诸部,分置陇西、北地、上邽三郡,并“筑长城以拒胡”(《史记·匈奴传》)。陇西郡(治今临洮)辖陇山以西大片地区,今通渭属陇西郡辖。秦长城西起临洮,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镇原、环县、华池等八县,约700千米,北过陕北止于内蒙境内。通渭地境的秦长城自西南至东北走向,犹如巨龙蜿蜒于山梁河谷之间,遗存明显。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从陇西郡分置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城区),辖十六县。平襄为天水郡附廓首县,是通渭置县之始,平襄故城,亦为境内最古城址。
跨越沧桑巨变,历史从未走远。战国秦长城是有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长城之一,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七年(前270),起兵伐残义渠(戎),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抗胡”。
通渭境内战国秦长城西南起自榜罗镇四罗坪村,穿第三铺乡、马营镇,北城镇、东北至寺子乡张家湾村进入静宁县田堡乡芦家湾村,途经5个乡镇26个行政村,全长88.8千米。
榜罗镇积麻川学校教师郭杰祯告诉记者,四罗坪梁上的长城保存的比较完好,因为它在山脊之上,破坏比较少一点,东台最上面是一个覆篼型的,好像一个倒扣的背篼的一个形状,在最高的地方,从它的视野的开阔情况来看的话,它是一个烽燧的可能性很大,就是咱们所说的烽火台的可能性比较大。
层层夯土叠起,周围遍是残垣碎瓦。漫漫岁月无情碾过,一层层剥去了夯土台威严的装扮,一点点切削了古长城伟岸的身躯,通过聆听通渭长城志编撰组成员的讲述,雄伟的战国古长城和那段千乘骁骑尽驰骋的历史,开始慢慢的变得清晰起来。
郭杰祯说:“这个东台附近瓦片比较多,这个是我们刚才捡的,这个算比较大一点的,这个瓦片从它的弧度来看的话它是一个筒瓦,是一个很典型的秦朝的瓦片,就是它外边是绳纹,里面是布纹,就是在制作的时候衬的是一个细麻布,凹凸感特别的强,这个瓦片敲击的话声音也很清脆,制作是很精良的,在当时来说,这是瓦片这是最上端的一个接头,筒瓦的一个接头,它的两边和下端都已经残损了。”
两千多年来,战国秦长城以不动声色的沉寂,始终如一地默默矗立在那里,但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却从未停歇。依古长城而建的山子堡,坐落于四坪山道的最高处,在探究古长城的途中,我们与堡中的牧羊老人不期而遇。
榜罗镇四新村村民董改英指着眼前的堵门棍说,这是堵门用的,土匪来的时候堵门,这上边呢晚上就会有一个巡夜的人,他在这上边的站的时候就喊,“庄子里的娃娃们,赶紧跑,赶紧往上来跑,(土匪)已经要从那边的沟里上来了,往上来跑!跑!跑!跑”。他一喊大家就都往上来跑了,然后就满满的人,都在这个堡子里面。
董改英说:“我能记起来的时候,这个门还是小小的一个门,人就在这个洞洞里钻着进出,现在你看过了这千千万万年,现在成了这样,我都害怕的不敢走了,那年代久了呀!年代太久了!”
沧海桑田,曾经的孩童,如今已成华发苍颜,而古长城却如一位威严的老人,依然矗立于山脊之上,岿然不动,那巍巍长城、千年古寨、千座古堡,似诉说着这块曾经荒僻沉寂如今欣欣向荣的土地上曾有过的刀光剑影。
来源:通渭融媒
荐读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