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新闻中提到的Ashley Madison是一家专门为已婚人士提供交友、约会服务的社交网站,其网站口号是“人生短暂,偷情无限”。
前不久,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的卢明生也在点评目前的高离婚率时说,婚外情增多也是导致离婚率上升的原因。他们从一些律师事务所了解到,在离婚官司中,一半以上的都涉及婚外情。
很好奇,婚外情的本质是什么,既然缔结了婚姻契约,为什么又要违背它。而且,为什么现代人的出轨行为会渐渐形成风气,望解惑
作者:王雪岩
与其去讨论婚外情是什么,不如去讨论人性是什么,婚姻是什么。不管婚外情是如何发生的,那可能都代表了人性中某些缺损的部分在婚姻中也未被正视、未能修补,或是婚姻关系中的裂痕没有被理解、发现和修复。
至于说现代社会“出轨”现象增多,那可能一个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婚姻遭到破坏后,日常经济生活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破坏性影响,所以人们就有可能在行为上更加自由,就敢于去做出伤害婚姻的行为;另一个可能是社会文化相对开放,现代社会更加尊重个体的内在需要,道德的限制功能相对降低,使现代人更有力量去挑战道德底线。说白了,出轨这件事不是现代社会才有,而是现代社会更有可能实现。
婚姻这件事,绝不是两个人一块过日子可以省点钱,或是缓解一个人生活的寂寞那么简单。婚姻实际上是一个生命的道场,是半世的修行。每一段婚姻,当这两个人决定结婚的时候,他们都在这段关系中找到了一些熟悉的,或是需要的东西,同时也带着对过去创伤的修复期待进入婚姻。这个熟悉的东西,既可能是爱的幸福的部分,也可能是伤害的痛苦的部分,比如一个从小被父亲忽略的女人,她可能在寻找伴侣的时候,也会在无意识中去寻找到了一个不那么重视她的男人,之后她的婚姻可能一直处于她在不断试图修复早年创伤的过程中,她可能既期待丈夫可以不像父亲那样忽视她,也可能非常敏感的捕捉丈夫对她一丝一毫的忽视,然后扩大这个被忽视的感觉,没有什么关系可以禁得起这样的折腾,丈夫可能为了自保,就会离她越来越远,于是她再度感觉受伤。她在婚姻中可能会感觉越来越失望,直到有一天,另外一个男人给了她一个灿烂的笑脸,她似乎终于等到了她渴望已久的东西,于是出轨事件就发生了。实际上,那也可能使她陷入另外一个伤害。
婚姻的潜意识过程是一件挺复杂的事,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David E.Scharff,M.D.夫妇的书,讲得非常清楚,不过对于没有客体关系理论背景的人来说,读来可能会有些痛苦。
大部分人都是在家庭中长大的,每一个人也都是带着各种创伤性体验长大的。我们内心一个重要的婚姻模版就是我们的父母(或主要养育人),在我们寻找我们的婚姻对象时,我们很容易按照两种方式去寻找:要么与父母相似的人(认同),要么与父母完全不同的人(反向认同)。而这个寻找的过程,其实已经开始了我们修复内在父母形象留给我们的早年创伤的过程。如果处于婚姻中的两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曾获得了充分的情感满足,都发展出了健康的人际能力,那他们的婚姻遇上困难的时候(这是哪一段婚姻都不可避免的),双方就都会有能力去容纳那些破坏性的情感,也有勇气在与对方的沟通中去共同面对困难,这使他们更有能力面对关系中的焦虑,婚姻关系得以修复,于是也就可能不必在婚姻关系之外寻找满足。如果面对这个焦虑的能力缺失呢?就会在婚姻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出轨,这也是缓解内在焦虑的一个方式。
网上曾有人说丑女比美女出轨的机会大得多,某种程度上讲,这话是对的,因为如果丑女代表的是在成长中获得的被宠爱体验少的人,她内在情感的不足会让她对被宠爱充满渴望,但事实上她真正获得宠爱的经验又不足,所以她在生活中吸引对方满足自己的能力很少,所以,当她一旦有机会在婚姻外获得一点点满足的时候,就有可能奋不顾身的冲上去,有的时候这个奋不顾身背后是完全缺乏现实性判断的,比如:对方只是对我露了一下笑脸,我却以为他给了我整个世界。这个缺少现实判断,恰是这个女人在关系中严重创伤之处:无法区分真实的情感和幻想的情感,这也意味着她成长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现实性理解世界的的功能。这个功能的缺失,可能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断给她带来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又会让她更加无法应对,造成更多的功能破坏,婚姻这么复杂的事情,出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了。
除了补偿情感获得的不足,出轨这这件事对现存的婚姻关系具有很复杂的心理意义:破坏、攻击、修补、探索、成熟等等。
假设婚姻中的两个人,她和他:她从小生活在城里,是家中的最小的女儿,她的家庭文化有些重男轻女,而她的父母没有儿子,所以,从小,她就知道如果自己是个男孩子,会让父母开心得多,她小的时候常常见不到父亲,因为父亲工作很忙,家里的一切都是由母亲打理的;他生活在农村,后来考上了很好的学校,读了很高的学位,留在城里工作,他的父亲是家里最主要的收入创造者,所以他父亲在家庭中非常有权威,他的母亲很顺从,凡事听他父亲的,他有一个大他十几岁的哥哥,有一个小他一岁的妹妹,他从小就很听话,让妈妈很开心。
这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两个人,也是很常见的婚姻。这两个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的人,他们结婚时,也带着他们各自家庭的文化,各自的成长经验,各自的内在需求,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婚姻中有可能发生什么呢?婚姻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去接近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这个过程,有可能修复他们成长中的创伤体验,也有可能使他们的创伤严重暴发。这个女人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而她自己又是最小的女儿,她会承载着多少来自家庭的对她性别的失望?为了对抗这个失望,她可能会发展一些功能,比如让自己非常能干,并不比男孩子差,也可能对男性充满敌意,而父亲的缺席,也让她没有获得充分的学习与男性相处的机会,所以,当她进入婚姻时,她可能对自己女性身分的认同,是有些困难的;再来看看这个男人,他的哥哥比他大十几岁,至少有十几年的时间,哥哥是父母的宠儿,他的妹妹小一岁,那也意味着,很可能他一生下来不久,妈妈就要去忙着孕育妹妹,所以他在抚养中获得的来自母亲的照顾是不足的,而他的父亲在家庭中有着过高的权力,这可能也会使他成为一个“被父亲阉割”的儿子,即,他的攻击性缺失,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体,只能屈从于父亲的权力,所以他的创造性也是受限的,尽管他拥有很高的学位,所以,他在性别认同方面,可能也存在问题。现在,他们结婚了,在潜意识中,他成为了她那个缺席的父亲,对她缺少认可支持与帮助,她成为了他不能给予充分哺育的妈妈,她不能让他“吃饱”,于是他们两个人对对方都充满了失望,都认为对方不合格,他们可能会做各种努力,但他们内部的创伤只要未被理解,他们就会认为是对方伤害了自己。于是,在各种挣扎都无效之后,他们可能会各自探索一些改变的途径。
她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可以担负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来,于是她开始认同妈妈,成为非常有能力的那个人,这样她既向父母证明了女孩子也不比男孩子差,从而缓解早年成长中不被重视的创伤性体验,也可以帮助自己感觉无依无靠的婚姻也是可以坚持的。他在婚姻中始终感觉没有被满足,就像他从一生下来就不得不被断奶,面对日益有能力的老婆,他可能会选择另外一个方向:什么都不干,只等着老婆来“喂养”,因为他的妈妈不曾满足他,同时他的无能也证明了他在爸爸面前的角色:你最厉害,而我不行。这个家庭越来越失衡,就是所谓的”女人越来越不像女人,男人越来越不像男人“,他们对这种状况越来越不满,但是无力去突破,这个家庭就像是僵死了。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这个婚姻可能会走向死亡。
这时候,如果有人跳出来破坏这个婚姻,比如一方出轨了,那可能也代表了这个人在与死亡抗争,在努力离开死亡的边缘,他的这个破坏性行为也有可能激活婚姻中的双方,现在婚姻不再死寂,而是开始充满了战争,彼此的失望与愤怒在战争中开始爆发,这种冲突状态虽然让人不爽,但比滑向死亡还是有活力了很多,所以,有时候出轨本身,也是修复的一种努力。
但危机并不那么容易度过去,他们两个人关系之所以如此糟糕,是因为他们都在借助对方来修复自己的创伤 ,如果他们不能明白自己塞给了对方什么,自己从对方身上感受到的伤害性体验到底有多少是来自自己的,其实与对方无关,他们就会一直以为是对方伤害了自己,就一直无法真正走上修复之路。这时候他们需要做的,是求助于伴侣治疗,请专业人士帮助他们理解在婚姻中的感受及期待,并学会发展建设性的关系。如果他们一直无法理解两个人的关系中到底在发生什么,他们就可能一直选用出轨、暴力等等这样的破坏性的行为来缓解内在压力,心理学上,管这种现象叫做见诸行动。
作者:菠菜
除了一部分玩家,大部分陷入婚外情的双方没有意识到这种关系只是因为找不到自己,培养爱好又不得要领的一种混日子替代品而已。
长久以来为了社会的稳定,对于家庭赞美讴歌的比重都曾经比每个人需要的都大,注意我说的是每个人,现在好点,因为我们终于可以起码认知一点点不结婚也可以生活的不错的观点,而在很长的时间里,不结婚意味着对社会的背叛,社会会抛弃你,好工作,分房子,交朋友,都基本不可能。
婚姻应得地位被拔的太高,导致了一种普遍的认知错误。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婚姻是神圣的。好像人结婚了以后就是圣人了,变成父母更是变成了天生正确的统治阶级了。这种认知错误让大部分人为了婚姻放弃了自我的需求。你不在是一个自由的人,你要为了家庭做贡献。你到二十大几,不管你自己想不想,不做个结婚的人,就不要做人了。。。
由于婚姻目的就是稳定,意味着变成社会稳定组织的一部分,所以会让你更多的加强与各种血亲及状态相似者的联系,比如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也要考虑家庭和爱人对自己的期待,许多生了孩子的夫妻更多的与老人有依赖,更多的组织亲子活动,而与无子女的朋友就疏远了。。。而血亲和状态相似者很可能三观和爱好是不合的,所以当你变成社会稳定组织一部分的时候,你的工作可能是乏味而稳定的,你的业余生活也变成了和一帮人聊聊股票,聊聊孩子了。
乏味的大人。
除非洗脑的非常彻底,否则人的心里不会失去一种渴望,就是希望知道自己是谁的探索。我不是我名片的抬头,我不是我父母的孩子,我不是谁的配偶,我只拥有我的大脑和双手的时候,我是谁?家庭生活大量消耗了这种探索的时间、热情和精力,为了家庭让自己面目模糊,但渴望还在,我希望因为我本身的能力得到肯定,这是人无法拒绝的诱惑。
按理说,我们应该通过培养各种爱好,和三观相似而不是地位或者状态相似的朋友们在一起来调节自己的心情,爱好和友谊都是趣味性强,有回味且可以增强自信和对自我的认知的生活必要补充,可是遗憾的是,这种补充都需要大量时间,也需要对搭档的严格筛选,同时需要自己强烈的热情和坚持。。。而许多人家庭生活久了,恰恰丧失了这种时间、能力和热情,于是与爱好与友谊相比,婚外情的准入门槛实在太低了,只要荷尔蒙稍微起的作用,肉体的合作简单于灵魂交流太多,新鲜的刺激也完全掩盖了自身的乏味,这种用户体验相对于可能得到的不良后果,实在不太亏。
但这个时候,婚外情反而变成了一个人继续混下去不再探索的理由,不是多了一份自由,而是更多了一份不自由。婚外情的目标(减低自身的乏味)其实也是被提高到他的能力之上,于是这个时候婚外情在遇见矛盾的时候,他们更痛苦,且对自身信心的打击更大,对生活热情丧失的更彻底。
我是希望这种打击应该会慢慢消失,因为婚姻本身就不该再变成人生必须的体验,而且还非体验一辈子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可以像对待爱好一样对待婚姻,不要虚无他,也不要神圣他,爱情也好,婚姻也好,都只是人生趣味性的补充,合则聚,不合则散,或者彼此说好规则,开放也好,半封闭也好,全封闭也好,都是自己的自由,那么不管是婚姻,还是婚外情,都可以有意思许多。不管以什么形式在一起的两个人,都多少思考点人是独立个体,尊重彼此的个性,不要让对方和自己变成只要有婚姻和婚外情就可以浑浑噩噩过一辈子的可怜人。
作者:芝士就是力量
一个不太奇葩的人,个人情感发展一般会依次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Phase 1:对异性产生与性无关的好奇。
Phase 2:对性产生好奇。
Phase 3:对异性产生与性有关的好感。
Phase 4:对异性产生自以为是爱情其实仅仅是与性有关的好感。
Phase 5:对性产生依赖。
Phase 6:对性习以为常。
Phase 7:知道怎样去爱一个人。
Phase 8:知道怎样好好对待一个人。
Phase 9:知道怎样爱自己。
Phase 10:知道怎样善待自己。
Phase 11:知道怎样的感情是既能悦己也能愉悦他人的。
Phase 12:明白自己到底需要怎样的伴侣。
不同的人经历每个阶段,时间长短各有不同,有的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怎样爱自己,有的人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让自己产生依赖的性。
还没达到Phase 6的人,很容易卷入各种狗血的劈腿事件。
在达到Phase 6之前就结婚的人身上,更容易滋生出破坏力巨大的婚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