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如果从审美意识上来分析历朝历代的书法特点的话,那么可以得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的结论。所谓的“尚意”指的是重视书法表现审美情趣,作书要随意所适,自然天成。正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说的那样,要率意而为,要有“真趣”。这就是米芾书法艺术的“平淡天真论”,也使得他的书法有任情恣意、挥洒自如、一派天真、独具个性的特点。

米芾画像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从整体上来说,宋代书法“尚意”的风格是统治者倡导儒、释、道三教并举的结果,也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深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自唐末以后,禅宗的思想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它吸收了儒教和道教思想的精华,建立了一套适应宋代社会的理论体系,倡导的“见性成佛”的顿悟思想契合了文人士大夫内心的自我需要,对士大夫阶层产生了强烈的渗透作用。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们更加追求内心的自由,注重个人的主体精神在书法中的体现,形成了“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旨趣。米芾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举止颠狂的“米颠”

米芾字元章,北宋湖北襄阳人,是北宋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他的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的代表。

米芾又是一个举止颠狂、放荡不羁的人,他特立独行,率性而颠,有“米颠”的雅号。这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因为米芾的母亲是皇帝的乳母,所以米芾的仕途是靠思荫出身,而并非主流的科举入仕。对于心高气傲的米芾来说,这种近似“投机取巧”的仕进方式让他感到十分自卑,也受到了主流士大夫们的歧视和排挤。这种强烈的自卑使得他希望用叛逆的行为方式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他的独树一帜在人们眼中只是一种近似疯癫,是一个“另类”。

米芾拜石图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米芾好穿古人衣冠,又有洁癖,他的手碰到物体后,必须立即洗手,而且洗过手后不能用毛巾擦拭,必须自然风干。他每天都要换洗衣服,以至于他的官服因为洗得太勤被磨破,被言官以“衣冠不正”的名义弹劾。但是从艺术角度上来说,他容不得半点污垢和瑕疵的性格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纯真气息,契合了他的“真趣”。

米芾乖张怪异的行为让他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米颠”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符号,这种性格也深深的影响了他的书法创作。他曾说过“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这种淡泊功名的心态,正好利于米芾的艺术创作,也让他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不事逢迎,全身心的投入到书画艺术的创作之中,对书法的追求如痴如醉。在艺术上他极为认真,与他平时的颠狂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他双重性格的一种表现,也是他取得成就的基础。

二、米芾书法的“真趣”

自唐代以来,书法界对王羲之十分推崇,将王羲之书法中的旨意当做书法的最高标准,要求“点画之间,刚柔备焉”。而米芾更加注重内心的表现,他的作品更加抒情,更加自由。

米芾《梁院贴》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什么是“趣”?这其实是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审美感觉,是书法家在创作时根据自己内心的情绪和审美趣,用墨色和线条的变化来表达出来,给观众以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认同感,引起观众的共鸣的一种表现。严格来说,“趣”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是书法家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的一种展现。

那么什么是米芾说的“真趣”呢?米芾将它解释为“趣由天生”,有趣则生,无趣则死。在米芾的“真趣观”中,将对自我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强调书法不能拘泥古人,书法实质上是对自我的一种诉求,要“集古出新,自成一家”。

米芾七岁学书,学习过颜真卿、欧阳洵、褚遂良等大家的书贴,尤其是对褚遂良的书法极为钟爱。褚体用笔富有变化,极为生动,特点鲜明,极得米芾痴迷。长大之后,米芾又有幸得到苏轼的亲自点拨,教导他学古人书法,要学其用笔精髓,学习其平淡天真的旨趣,使得米芾终于有所突破。自此,他将批判性的吸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学习古人的同时,又勇于创新,学古人而不囿于古人,终于使他成为书法史上的大家。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自古以来,书法界对颜真卿和柳公权两位大家的作品都十分推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有“颜筋柳骨”之美誉。但是在米芾看来,颜、柳二公的书法固然好,但是筋骨外露,过于怒张,有违“尚趣”之根本,未得“趣”之三味。这两位大师的字力求点画和结构的完美,固然遒媚劲健,但也“费尽筋骨”,没有灵便飞动之势,用书法艺术的审美来看“皆如大小一般”,不具备“意趣”的神韵。

那么米芾的“意趣”该如何在书法中体现呢?他用“稳不俗,险不怪”六个字来总结。具体到书写时,要不急不燥,不疾不徐,因为急燥会使书法产生猛烈情状,“苦生怒,怒生怪”,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另外写字时不能做作,做作出来的字不叫写字,而叫“画字”,要时刻记住平淡天然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只有将这种平淡天然融入天性之中,形成习惯,才能创作出富有“意趣”的作品。

三、米芾书法特点

“平淡天真”的意趣始终贯穿米芾的每一幅作品之中。

中国的汉字是由点、横、撇、捺等笔画组成的,要想写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掌握用笔的技巧。笔法是书法的基础,可以保证点画的形态,保证字体的形势。米芾继承了唐代以来下笔以中锋和提按居主导的地位,又发掘了侧锋的多种变化,提出了“八面出锋”的用笔技巧,形成了米芾书法独特的风貌。

米芾的作品中,“竖”是“柳叶竖”,轻起轻收,在竖的中段发力,并向左下纵笔甩出,状如弯弓,是字中之眼,也是米芾不拘法度的“真趣”具体到笔画中的表现。

米芾的“柳叶竖”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米芾书法作品中的“勾”,有“蟹爪勾”、“圆曲钩”、“竖钩”等多种变化。米芾的“竖钩” ,起笔藏锋,中锋直下,稍驻调锋,翻笔向左上挑出,书写需尽腕力,方可挺健。“蟹爪勾”出钩时折锋取逆势,向左挫笔,再转笔向上挑出,状如蟹爪所以得名。“圆曲钩”出钩圆转含蓄,写竖至钩处渐向左转,顺势出钩,钩呈弧形较浅而长。

竖钩、圆曲钩和蟹爪勾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米芾书法的结构也很特别。除了与常见的平行、向背、对称等结构外,在处理相同方向的平行线条上往往采用渐变的手段来增强节奏感和疏密度,避免了书法作品的呆板性。在处理左右结构的字势上,无论是左高右低还是右高左低,都会用这种错位来增强字的变化。

左倾和右倾的动势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在作品的动势方面,米芾书法用独特的左倾为主轴的布局,以“不做正局”为天真自然,但是左倾为主并不会使作品形成往左倾斜,重心不稳,因为米芾会利用偶尔的右倾来巧妙调节整体章法的协调,让作品中的字轴线呈现出异常丰富的变化。这一点在他的《蜀素贴》、《苕溪贴》等作品中反映得最为充分。在这些作品上,左倾的汉字占比在八成以上,以奇为正,创立了一种新的书法审美。

(蜀素贴)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四、《苕溪诗帖》欣赏

米芾的《苕溪诗帖》是一本行书贴,全贴长189.5厘米,高33.3厘米,共三十五行,二百九十四字,是米芾于元佑三年八月所书的一卷纸本自撰诗行书作品。

《苕溪诗帖》是米芾的行书代表作品之一,该贴章法布局完善,行气通畅自然,如行云流水。映带自如,章法上疏密有致,堪称一绝。

《苕溪诗帖》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米芾用笔丰富多变,善于用笔的过程中形成飘逸豪迈的风格和沉着痛快的气势,追求跌宕多姿的变化。他曾总结了当时几位书法大家的特点:“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他自己则是“刷字”。什么是“刷字”?就是把毛笔当做在墙上涂抹的刷子,没有中锋侧锋之分。这是他的自谦之辞,也是他“尚真趣”的书风。

《苕溪诗帖》中,用笔中锋和侧锋运用十分丰富和夸张,横竖笔画重入轻收,以侧锋重按起笔,然后转为中锋,行笔迅速,痛快淋漓。全贴中每个字笔画的长短粗细、大小疏密极富变化。

米芾喜欢在创作用笔之时,将方和圆结合使用,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张力十足。它的字有骨有肉,肉里裹筋不“生不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上图“看、水、因、洲”四个字都是米芾《苕溪诗帖》中极具米氏书法特点的典范。“看”字的撇是中锋侧用,字边留下大片“飞白”,但毫无夸张做作之嫌;“水”字有点的颜真卿《争座位贴》中的写法,竖画完成后稍稍往上收笔,平勾向下转为弧勾,使得勾法铿锵有力,沉着痛快;“因”字和“洲”字则是相向相背的字型,“因”字内抱,上下两横和左右两竖都若弓背向外,而“洲”字则是弓弦向外,弓背向内,所以点画间避免了机械重复,增加了字的动势。

米芾主张字不做正局,正侧俯仰,“须有体势乃佳”,做字多追求险绝之势,但是这种险绝必然是在与平正的对比中才显得精妙。这是初学者必须注意的地方。

《苕溪诗帖》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米芾书法全集》中,对《苕溪诗帖》的评价是这样的:“通篇八面生辉,笔力老辣沉浑,潇洒自然,气势宏大,飘逸绝尘。其意境清新,节奏明快,字里行间处处显示出敏捷的才思和澎湃的激情”,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千古之名篇”。

五、米芾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书尚真趣”的美学思想,对宋代之后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文长、文徵明、董其昌等书法大家都受米芾的影响,于书法中追求真趣。这些书法家尽管追求的“趣”的本质有些差异,如文徵明追求“逸趣”、徐文长追求“媚趣”、董其昌追求“古趣”,但都无一例外受到米芾“趣”的审美影响,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都是对神骨清劲、自然天真的追求。

清代书法家傅山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傅山是清代行书艺术成就最高的书法大家,他深得米芾“真趣”之妙,提出字要大巧若拙,宁可写得丑点也不能轻佻浮滑,书法应该自潇疏,信笔直书,不能描眉画鬓,搔首弄姿。总结起来,就是书法之美贵于自然,“我只为我,自有我在”,在他和郑板桥、八大山人等人的推崇下,清代书法呈现出追求真性情和自然之美的清新风格。

中国的书法艺术侧重作品内在精神和作者的人格,中国书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书法家用笔书写对中国伦理道德的理解。所以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而是抒写人生,用书法向人生提问,又用书法来回答人生。一般来说,欣赏者是可以通过书法作品去了解到书写者的人格魅力的。

米芾《淡墨秋山诗贴》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米芾一生不善官场逢迎,为人清高,有真才实学。他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在他狂放颠狂的背后,其实有一颗脆弱的内心。他敏感而又自卑,用颠狂的外表掩盖自己的灵魂,在书法中追求自我的救赎和灵魂的放飞,但又渴望得到上层阶层的认可,这种矛盾和双重人格,使他的作品狂放之外又有法度。他就是庄子梦中的那只蝴蝶,流连于梦想于现实之中,不知哪个世界是真,哪个世界是假。而这又成就了米芾纵横飘忽,犹如天外飞仙的书法“真趣”。

今天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对米芾推崇备至,但是学习米芾书法,不能拘泥临贴,而要试着走进米芾的内心,去感受他对自由和自我的追求,这样才能掌握米芾书法的真缔。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312 字。

转载请注明: “书尚真趣”:以米芾《苕溪诗帖》为例,探究中国书法中的“趣”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