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百良镇岔峪村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千百年来,这座黄河岸边的小村庄,一直延续着“放河灯”的传统民俗,流传着“仁义渡”的动人传说……2017年,沿黄公路修通以后,岔峪村开始依托黄河美景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投资230多万元打造了伊人园、伊人湖、采摘园等多个景点,吸引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打卡”。“今年到现在为止,村里接待的游客已经超过3万人次了!”7月3日傍晚,站在村里的游客服务中心门口,岔峪村党支部书记雷武义兴奋地说。
近年来,特别是自去年9月以来,拥有丰厚旅游、文化资源的合阳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打造黄河西岸生态走廊、黄河沿线文化长廊和现代农业先行区,让古莘大地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越过越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湿地保护,多年未见的鸟儿回来了
今年57岁的雷现荣,是合阳县的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20多年来,经他手拍摄的各类照片频频见诸报端。7月3日,他又一次扛着相机来到了洽川湿地。
“有时一走进芦苇丛就会惊起一群鸟儿,空中黑压压一大片。”雷现荣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开心地说,“尤其是这两年,洽川湿地里鸟的种类和数量都增加了很多,十几年未见的大鸨、灰鹤等也都飞回来了。”
这一可喜的变化得益于合阳县对湿地保护工作的全面加强。近年来,合阳县创造了全省第一个设立县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第一个成立县级湿地保护管理稽查大队、第一个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等多项“全省第一”。同时,通过实施“一退(退耕)二限(限制鱼塘、限制莲池随意扩展)三还(还芦苇、还水面、还湿地)”生态恢复治理工程,使“万顷芦荡、千眼瀵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这样的美景得以呈现。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湿地,每年水产品产量占全省五分之一的合阳县,还大力推广“内循环生态养殖”模式。
与传统养殖方式不同,这种模式通过机械装置使鱼塘里面的水循环流动,并通过排泄物收集装置快速清理鱼类的排泄物,实现了养殖污染物的零排放。合阳龙祥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吴永宾说:“应用‘内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后,不仅鱼塘里的污染物得到了快速处理,鱼的产量也明显提高了,我们渔民的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打造‘黄河中游生态明珠’是合阳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县里今年推出了黄河西岸生态走廊项目。你看,这就是我们前不久才种下的中槐,长得不错吧?”7月4日,站在黑池镇五丰社区沟底的一片小树林里,合阳县自然资源局林业发展与科技股股长雷军欣慰地说。他告诉记者,项目计划用5到10年时间,投资7.9亿元,在沿黄公路东西两侧43公里长,17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打造西山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区、沿黄公路生态走廊休闲区、北方鹭岛生态保护区等六个功能区。
“通过盐碱地改良、鸟类栖息地搭建、人工林植被恢复重建等措施,这个生态走廊项目能彻底解决合阳黄河湿地目前存在的全部生态问题!”雷军说。
生态旅游,诗和远方在这里完美融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月5日下午,洽川风景名胜区。坐在前往处女泉景点的游船上,来自山西临汾的游客王梅梅一边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一边朗诵起这首流传千年的经典古诗。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早知有洽川,何必下江南’的说法,今天一看果真名不虚传!这绿油油的芦苇荡、不时从头上掠过的水鸟,都让人有一种身处江南水乡的错觉。”王梅梅激动地说,“这次旅行的另一大收获,是知道了从小就会背的这首《关雎》,诞生地就是合阳!”
事实上,合阳县不仅是《诗经》之乡,还是伊尹故里与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的陵墓所在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提线木偶、东雷上锣鼓、洽川玉绣……合阳同样拥有丰富的资源。
该如何将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洽川风景名胜区在努力保护好湿地资源的同时,景区周边旅游项目也在不断扩展。目前,游客除了可以欣赏绝美的自然景观外,还可以泡温泉、玩沙滩摩托、看提线木偶、体验民宿、品尝农家乐……
今年46岁的王永宏是洽川镇莘里村村民,自家房子就建在洽川湿地旁。前些年,他瞅准商机,办起了农家乐。手艺好、人又实在,慕名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常常忙到凌晨才能打烊。“我们这里的乌鳢是特色,肉质鲜美富有弹性,特别受欢迎,过来玩的游客都会点着尝一尝。最多的时候,我一天接待过四五百人。”王永宏笑眯眯地告诉记者,现在每年他都能挣二三十万元。
2019年,合阳县累计接待游客达117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亿多元。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合阳经济增长、扩大消费供给的重要动力和新引擎。
现代农业,环保高效渐成农民“新宠”
夏日的合阳,草木繁茂,万物蓬勃。漫步在田野之间,金黄的杏、鲜红的桃、绿油油的西瓜……处处弥漫着水果香甜的味道。
不过,见到最多的,还要数珍珠般的葡萄。在素有“中国红提之乡”美誉的合阳县,红提葡萄种植面积多达16万亩。集中连片的葡萄园,不仅为大地披上了绿装,更承载着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梦想。
7月2日下午,一场雷阵雨刚刚过去,新池镇南沟社区南沟村村民申广厚就一头钻进了葡萄园的避雨棚里,开始给红提葡萄修枝疏果。“红提葡萄比较怕雨水,搭了避雨棚以后,葡萄的品质和价格就上去了,去年我5亩红提卖了7万多元……”一说到葡萄,这个有点内向的老汉就打开了话匣子。
“虽然申广厚去年收入还不错,但他用的这种避雨棚只能算是初级设施。为了提升葡萄品质,现在很多村民都用上了冷棚,可以有效阻挡室外灰尘、酸雨、蚊虫等,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还能延长鲜果供应期,有的一亩葡萄就能卖2.5万多元。”南沟社区党总支书记肖万顺告诉记者,自2001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葡萄以来,由于设施农业效益显著,村民越来越舍得在生产上投资,目前全村1500亩红提葡萄已经全部实现了水肥一体化。“过去浇一亩地要五六十立方米水,现在只需要20立方米水就足够了,既节水又省钱,大家可高兴了。”
好品质就能赢得好市场。以果穗美、色泽艳、肉质脆、口感香等特点著称的合阳红提葡萄,每年在成熟季节都会吸引众多客商前来采购。若逢节假日,合阳周边很多市民还会呼朋引伴到田间地头亲自采摘,在体验动手乐趣的同时,也带火了当地的乡村旅游。
2019年,合阳红提葡萄荣登第五届中国果品品牌大会品牌榜,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98亿元。
葡萄只是合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合阳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心主任赵文生介绍,近年来,合阳县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先行区,聚焦品牌农业、地标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未来农业“五个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效果。目前全县果业面积达到53万亩,发展水产养殖4.5万亩,已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5个,专业合作社252个。(记者 姚志伟 田锡超 吉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