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拟认定2020年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公示》,对一批拟入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公示。
作为旅游大市的海东市,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以39个乡村入选的佳绩,位居全省榜首。这足以说明,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族风情外,海东依然是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这些村庄为何上榜?它们究竟“长”什么样?本报特开设《乡村旅游在海东》栏目,带您一起走进入围榜单的这39个村庄,探寻其上榜原因,领略其独特魅力,敬请关注。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在海东市平安区西南方向的大山间,隐藏着一座古老的村落。风光迤逦的岭上公路、闻名遐迩的百年古寺、纯朴自然的民俗风情,使这座百年村落散发出无限魅力。它,就是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泉村。
岭上公路展现自然风光
从平安区出发,沿109国道向西前行10公里,再随路标指示向南拐进一条乡间盘山公路,由此便进入了洪水泉乡。这条从平安区下红庄村至洪水泉乡的下洪公路,全长22.6公里,基本贯穿洪水泉乡各个行政村。
下洪公路共有89个弯道,62个坡道,最陡处坡度约45度,最长平坦处约1000米,整条公路蜿蜒曲折。在盘旋的山路(回形针弯道)上驾车,感受高度与美景的双重刺激,随时会让人心跳加速。因此,这条路也常常吸引着自驾游爱好者的到来。
没有到过这里的人根本想象不出这里有多美。洪水泉乡地处平安区西南黄土丘陵山区,平均海拔2860米,正是这样的自然气候条件,成就了这里“四季皆美景”的景象。
这里的春季比起平安的川水地区要晚来一个多月。进入五月,路边的杨树才慢慢抽芽,看惯了川水地区的墨绿,再看这里的翠绿,倒也特别养眼。夏季,薄雾在山间缭绕,使这里更添朦胧意境,更显悠远,宛若仙境;秋季,金黄的落叶成了这里最美的焦点,秋风掠过树木,落下的片片树叶,让黑色的公路穿上了斑斓的彩衣;冬季,这里的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因此会形成多次雾凇奇观,不同于大雪的纷飞之美,雾凇更显清新、雅致、低调,它安静地挂在树梢上,宛如恬静的少女,青涩又害羞。
奇绝古寺见证民族和谐
沿着公路行驶约20公里,一个村子在山坳里呈现出来,它就是洪水泉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洪水泉村。站在山梁纵观洪水泉村,其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若干冲沟,形如鱼骨状,其中东部和西南方各有一条较大的沟壑。村落空间布局顺应浅山区形势,自由灵活,每户庄廓用地形状各异。
下了山梁,进入村子,一座工艺精湛、古朴典雅的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村子的核心建筑——洪水泉清真寺。该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青海省境内乃至西北地区现存较好的古清真寺之一,也是平安区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占地6000平方米,主要有照壁、山门、唤醒楼、大殿、学经房等建筑组成。寺院以高超精湛的工艺和建筑艺术闻名遐迩,寺内很多精美木雕及砖雕工艺堪称一绝。在建筑风格上,该寺大量融合了汉、回、藏等民族风格及特点,在装饰上,吸取并揉合了佛教、道教等多元文化。
洪水泉清真寺中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古往今来河湟地区各民族团结共荣、和谐进步的实物见证。
纯朴习俗传承民族文化
洪水泉村居住的绝大部分村民是回族。村民对外来的客人非常热情、友善,即便是陌生人问路,他们都会热情地和你聊上许久。
回族家庭很讲究待客之道。无论来到谁家,不管你渴不渴,主人都会倒一杯冰糖茶来敬客。茶具和茶水有点类似清真餐馆里的“三炮台”。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在寒冷的冬日,喝上一口这样的茶水让人非常惬意。
除了茶水,主人还会端上当地村民俗称的“锅盔”或者“烧壳子”(一种面食)。回族的面食很有名,无论是“锅盔”还是“烧壳子”,都特别大,吃的时候切成小块,随意品尝。这些都是由村民用自家小麦磨制的面粉烹制而成,吃起来有一种很淳的麦香味,这在城市里是很难吃到的。据介绍,洪水泉村历史上就有做精美面食的传统,在清真寺的照壁上就有类似面食的砖雕。
洪水泉乡土壤及植物硒含量在1.5-2.23毫克/千克,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正因如此,这里的牛羊肉和土鸡肉质鲜美,再加上农家传统的烹饪方式,既保留了食材原有的营养成分,口感也更浓烈醇厚,让前来游玩的游客大饱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