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一个朋友,前些年经营画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却突然转行不干了。提及原因,他的回答是,书画市场受“反腐”影响不小。这样的回答,曾经一度令笔者吃惊——当反腐足以影响到一个行业的繁荣与发展时,行业内部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赵长青的应声落马,不失为一种解答。
8月12日,由德州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赵长青受贿一案,在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赵长青被控为他人在获批中国书协会员、当选中国书协理事、协调工程项目合作等方面谋取利益,本人直接或通过他人收受王某某等12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486.65246万元。
把自己包装成一流书法家,堂而皇之卖字敛财;办各种书法展览和活动,从中渔利;趁书法工作者加入书法家协会的机会,大肆收受“买路钱”……顶着“艺术家”的头衔,赵长青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不是“艺术”,而是“权术”。因为大权在握,即便赵长青被不少业界人士认为“书法水平一般”,也并不妨碍他“权钱交易”“卖字敛财”。
现实中,像赵长青这样热衷于“艺术腐败”的人还有不少。2019年3月落马的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魏传忠也是一名书法家,魏传忠不仅喜欢以“雅官”自居,而且出版了多部专著,在他的书法展上,总会出现一些本身并不喜欢书法的企业高管。2018年9月落马的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靳绥东也酷爱书法,其被开除党籍后,通报的问题中有一项就是“高价出售本人书法作品”。
相比起寻常“雅贿”,官员伪装成艺术家赤膊上阵,不仅索贿更加心安理得,形式往往也更加隐蔽——无论艺术水平如何,一句“你们不懂艺术”就足以堵住外界质疑。不过,艺术虽然是无价的,权力却是有“保鲜期”的。“新华视点”曾报道过一件事:某地有人花上千万元收藏了一位书协主席的字,结果这位主席下台后,字贬值到100万元。出名需趁早,变现要尽快,这已经成为一些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于是,一些书画协会内部人员彼此吹捧,相互站台,共同炒作,以期提高名气和影响,从而高价出售自己的作品。
高尚的艺术被低劣的权术所绑架,不仅仅伤害了那些潜心艺术的创作者,更破坏了艺术市场生态。“艺术腐败”的危害,首要在于造就了大量利益共同体,以赵长青为例,其不仅亲自上阵“捞金”,而且掌握着审批会员、选举理事等人事大权,而这些称号往往会关系到艺术家的“身价”。沽名钓誉炒作之风日盛,对于书画行业的破坏显而易见,一方面是拜金主义盛行导致艺术创作粗制滥造,另一方面是“码头文化”横行导致真正的艺术家乏人问津。长此以往,良莠不齐的书画市场难免令人望而生畏。
艺术是审美,而不是示丑。赵长青的倒掉见证了“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决心,对于形形色色的“艺术腐败”“腐败艺术”来说,这无疑是一记有力的警钟。反思赵长青式“艺术腐败”,权力理应与艺术保持适当距离。官员有“雅好”本是一桩好事,如何避免“雅好”成为“雅贿”,仍需制度层面精准发力。领导干部不在书画协会担任领导职务,不参与一般性市场行为,这不应该只是一种道德自律,有必要形成一种制度规定。
只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戳穿“雅贿”的画皮;只有让艺术远离权力的侵扰,才能捍卫艺术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内核。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志疆
编辑 黄静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