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改造后项目。摄影刘仲福
文/刘仲福
北与宁乡接壤、南距娄底市区仅12公里、西与涟源交界,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和湖南历史文化名村,湘乡市壶天镇壶天村自北宋庆历五年(1046年)形成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古韵悠悠终成喧哗热闹之地
昔日,往来邵阳、宁乡、益阳、长沙、岳阳等地的行人途经壶天村歇脚,逐渐孕育了打草鞋、烧茶水、做饭菜、住客栈等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聪明的生意人纷纷来到这里投资兴业建房开铺,沿线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最终形成喧哗热闹之地。清朝晚期,热闹的壶天古街渐趋成熟,至今有200多年历史。
改造前图片。摄影肖鹄
壶天石板街东西方向铺开,西边为上街头、东边为下街头,中间有一段地势高处被称为中和总。离中和总不远处,石板街又向北生出一条横街来,使这条总长414米的街巷在大地上画出了“人”字。街巷串起了6个村民小组,两边是鳞次栉比的房子,可中和总这里有些不同,为方便人们出行,附近还设有一个出入口,其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小区门卫。这些街巷的设计风格,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改造前图片。摄影肖鹄
自古至今,壶天古街的商业就十分繁荣,从简单的商品贸易到手工作坊都有,制酒业、制糖业、纺织业更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手工业。古街两旁是江南风格的古建筑,白墙飞檐,古韵悠悠;而建筑物的门牌上,用繁体字写着“客栈”“药铺”“商号”等字眼。房内的布局也有意思:大多为三进五间式,有些只剩下四间或三间。第一进往往被当作铺面做生意,第二进中间为厨房,两边为卧室,第三进则是仓储室,用来囤积货物。
改造前图片。摄影肖鹄
这样的地方,方可称为古韵商华。
“这里曾是边陲商贸重镇,宋代开始有人经商,清代达到鼎盛。”至清光绪年间,这里已有店铺200多家,成为周围百里范围大米、薯粉、茶叶、花生、茶油等土特产的集散地,出现了数家手工作坊和武术馆、会馆、商会等民间团体,镇上常住人口达到一万人。
改造前图片。摄影肖鹄
修旧如旧留住原汁原味的乡愁
走进壶天古街,人们被这里的古香古色所吸引。石板路、木门窗、木梯子、土砖墙壁、卯榫结构的木房梁等,都还是古街最初的那个模样。硬要说有什么新的痕迹,除了粉刷一新的白墙,就只有石板街两旁的沟渠了,为了覆盖明沟,上面加了一层新的水泥板。然而,早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幅破败的景象,即便是现在,老街东边也不像西头这般整洁美观。
第一期改造前后对比。摄影刘仲福
壶天古街有砖瓦木房结构古建筑房屋998间,但不少古建筑受损,并已有部分倒塌。壶天镇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对古街建筑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保留了原有结构和风貌。第一期维修改造项目已于2020年顺利实施,维修复原古建筑20套86间,校正青石板150米。还将继续对壶天古街进行保护性修缮,实施第二期第三期项目,留住那份原汁原味的乡愁。
与壶天古街商业繁华相伴而来的,是壶天火龙灯的流行。
相传,在清代,当时被称作城江铺的壶天古街,常常无故闹火灾。居民很是费解,后来发现与壶天村相隔1.5公里处有一岩龙山,“山有龙洞,绕洞万石簇立。洞中有石,蜿蜒成文,洞门三重,每进益远,游者莫能穷焉。”(同治刊《湘乡县志》)内有一赤蛇经千年修炼,成为火龙,为害城江铺百姓,一弘道人为使人们免遭火灾之苦,设坛启奏火龙,答应每年新春正月十二至十五日,杀猪宰羊祭祀,舞火龙灯叩谢龙恩,求保一方清泰。
火龙灯里的壶天人。摄影肖鹄
自此以后,城江铺果然火患消失,生意红火,人们无不欢欣,每年以耍龙灯谢恩并欢度圆宵佳节。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其扎制工艺、配乐舞姿、表演程序等逐步完善,并不断创新,成为湘中地区最具民间韵味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今,壶天火龙灯已被评为湘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