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2022年3月21日,东航云南有限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梧州上空失联。目前,已确认该飞机失事。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旅客123人,机组9人。”
在东航已经变成黑白色的官网首页上,这段简短的文字描述了让全国人民陷入悲痛的突发事件。有网友说,“看到‘失事’直接哭出来了,不会到达了”。当下还在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让这份悲痛的情绪加重,“非常时期还在飞的,哪一个不是家里的顶梁柱”“要不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奔波,谁会在疫情期间飞来飞去”。
目前,失事航班的搜集和事故调查工作还在进行中。随着相关消息的进一步披露,不少网友都表达出了悲痛的情绪,这份情绪该如何安抚?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全球统计的数据来看,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创伤事件,比如发生意外、亲人的离世等,这其中也包括像空难等突发公共事件。
陆林说,普通人创伤后会产生的消极情绪,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有一部分人比较敏感,看到飞机直线坠落、家属痛哭等画面也会害怕、紧张,陆林建议这些人群应该尽量避免去看这些画面,减少刺激的暴露。
此外,陆林还建议,身处消极情绪的人也要尽量保持正常的作息方式,特别是遇难者的家属,如果晚上睡不着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安眠药物,把痛苦的阶段度过去。如果心里的不舒服无法排解,可以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寻求他们的帮助。
不同的人心理耐受能力不一样,有些人经过创伤的事情后恢复很快,有的人可能恢复很慢,甚至产生后遗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陆林说,全人群中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约为8%~10%,这种精神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可能长期处在创伤造成的痛苦里无法自拔,经常会做噩梦,梦到相关的事情,有时还会自责,把事发原因怪罪到自己身上。创伤后产生的悲痛情绪,一般人最多持续半年,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可能被这种情绪困扰两年、三年,甚至更久。这些患者需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求助。
最后,陆林建议,媒体对灾难事件和遇难家属的报道不宜披露太多细节,这会对社会公众带来心理压力和恐慌,“昨天有人把家属在机场痛哭的画面放到网上,这是不合适的。”他说,这样的画面可能会对失事航班上的其他家属、需要继续乘坐飞机的人,以及这几天还在继续工作的空乘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
陆林还建议,如果事故原因查清楚的话,应及时向社会公布,这样有助于消除公众很多猜疑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必要的担心和焦虑。
当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来时,珍惜当下或许才是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