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为“钵盂炉”,分有大小两种尺寸,皆八炼洋铜铸成,系仿照宋代填漆款式铸造,为宣德炉款式唯一仿自漆器者。钵系佛门法器,释迦牟尼手托钵盂,广种福田。宣德皇帝曾专门铸造钵盂炉,颁赐给天下名寺,以供礼佛之用。
此件钵式炉用铜精纯,壁厚而沉坠,外壁呈栗壳皮色,莹润似一宝珠,于斑驳漆古间更显灿灿。钵炉敛口,口沿起线,丰肩敛腹,线条收张富有极强的节奏感,腹圆鼓,自腹向下渐收,形成上阔下窄之势,形似僧钵。据说僧钵的形状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其形宛如倒扣的佛顶肉髻,把佛教的最高果位比作可以直接实现空性的智慧。肩上对称而置衔环。炉身原皮完整。器底精铸“玉堂清玩”柳叶篆书款,款字结体舒朗,笔意十足。
“玉堂清玩”相传为明相严嵩之子严东楼的字号,严东楼自己不铸炉,却爱收集上好铜炉,并将“玉堂清玩”堂款制于其上。“玉堂清玩”款炉传为严氏铜器。赵汝珍《古玩指南》中记,“严氏之炉皆系劫取宣炉之无款者,充为已有,非其所制”。赵汝珍所写的《古玩指南》,被奉为民国古董文化经典,“玉堂清玩”也因此被认为是“宣德炉”的知名款识。故而印有此款的炉,在当时最是名贵。
此件铜炉为“玉堂清玩”柳叶篆款识,王世襄《自珍集》中所注“玉堂清玩”铜炉,有四具,其间有三具为柳叶体篆书,一具大鬲式炉的款识为方篆体。两种书体,天然是柳叶篆体为好。一般来说“柳叶篆体’款识的炉质量较高,可为上藏。《钟鼎茗香》(二)中,有一枣皮赤色的冲耳炉,款识也是柳叶篆的“玉堂清玩”。可见此种款识的铜炉为收藏上品。
据《宣德鼎彝谱》八卷本载,此款炉是赐以国子监祭酒。《国朝会典》称“国子祭酒掌国学,举人贡士,以及勋臣胄子教训之事,奉监规而损益焉……为朝廷教育人才重秩焉。”并称汉明帝时,命博士祭酒讲经史,士人环向桥门而听,其人数以万计,故以桥耳炉赐于国子祭酒。
此桥耳炉两耳纤细流畅,平唇口沿,腹身扁而阔,底有三乳足。篆书“玉堂珍玩”款字体端正有力。栗壳色皮,色泽古雅,美观大方。桥耳炉双耳斜朝上立于口沿,正视之如拱桥形,故称桥耳。取意先生讲经,学人围坐聆听。宣德皇帝将之下赐工部尚书和国子监祭酒。耳部依形,圆者为虎眼,扁者为凤眼。
整器时代风格鲜明,皮色朗润,铜质精炼,款识别致难得,为铜炉收藏之佳品。「玉堂清玩」主人为明权臣严嵩之子严东楼,其好炉如痴,所用铜料皆精当,而款式亦丰富,当时即已难求。
此瓶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颈部饰如意耳,腹部如意开光内书写阿拉伯文。书法一流,珍珠满地,寓意吉祥,非正德宫廷不能为之。入藏价值不菲。藏经纸色,纯正金黄,雪金满地,通体润朗,光泽柔腻,莹润全身,其色为明代传统宣器之美色也。铜质细腻,细密纯净,厚重回荡,底足漏铜处细查,黄中泛银光,非精炼之铜不能也。若能收藏成套(炉瓶盒)“炉瓶三事”定为神品也。
来源:翰海2014年lot2241,成交价40.25万
炉身皆为枣红色原皮包覆,有明泽光润之质,唯足尖露铜处,见金灿铜质,亦证本品用材之精。红皮之炉,有明一代以正德朝为最佳,此式枣红皮阿拉伯文炉,亦为正德官造铜炉的经典形制。明正德帝颇为重视伊斯兰教,宫廷作器受其影响, 亦多见以阿拉伯文装饰者,此类装饰阿拉伯文亦受汉字书法的影响而变形,成为独具正德风韵的器物纹饰。
此式阿拉伯文香炉,于正德年间多为皇室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用。亦见有安置于清真寺经堂,为家族世代传承者。
明嘉靖/万历 铜鎏金嵌银丝浮雕兽面纹鼎式炉
局部图,錾刻嵌银丝纹
明代嘉万时期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审美趣味尚“奇”、尚“新”, 这建立在诸多能工巧匠的基础之上,使得当时诸多器物精益求精,此炉铜胎鎏金浮雕为饰,其錾刻的技法继承了唐宋金银器的工艺,而兽面纹嵌银丝如此繁密纹饰于香炉之上,当为嘉万之创意。
清早期 铜“丙子孟秋木雁父仿宣”冲天耳炉
木雁父,为铜炉制者以庄子“木雁”典故而自比。《庄子外篇山木》记载: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树因不成材而免于被人砍伐;后又见主人选杀不会鸣叫的雁以享客。弟子疑而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成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成材而死,先生您将何处?”庄子笑曰:“庄周我将处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显示古代道家全身远祸的处事方法态度,后因以“木雁”比喻有才与无才,铜炉制者亦以此自比。
H:6.5cm;W:495.5g
该器为圆鼓腹,圈足,线条圆弧流畅,造型典雅端庄。为典型的钵式炉。两侧缀饰对称的高浮雕狮首,纹饰狰狞威武,毛发细密卷曲,呈螺髻状,丝丝清晰可见,层次分明有序,额头隆起,双眉宽厚,作卷云状弓形,双目圆睁,神采奕奕。狮自古以来即为纳吉、彰显权贵之瑞兽。带原铜座。狮耳钵式带座小琴炉极为少见,此件是难得之品。
整体作为一颗硕大的桃子形状,盖子字母口,上有“卍”镂空口,作为香薰使用。桃子寓意长寿,又与“卍”字纹结合,寓意吉祥,与佛、道两家有关,符合清代皇家用品纹饰佛教、道教相结合的特点。下作三乳足,并在三足底部各刻“乾”“清”“宫”款。
乾清宫是清代紫禁城内的一座宫殿,清代康熙以前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增强。刻有乾清宫款器物多为乾清宫内的陈设器、实用器具。可见本品为清代宫廷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