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与苏轼比肩的艺术全才,却穷得谈不起恋爱,死后也无钱下葬!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小霞运动新发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他是与苏轼比肩的艺术全才,却穷得谈不起恋爱,死后也无钱下葬!
与苏轼齐名的艺术全才,22岁写出千古名作,穷得连恋爱都谈不起!南宋斜杠青年:一生浪迹江湖,22岁写出千古名作死后却无钱下葬!
1/成名之作
他是与苏轼比肩的艺术全才,却穷得谈不起恋爱,死后也无钱下葬!
曾几何时,网上突然蹦出一个新鲜词汇,叫斜杠青年。何谓斜杠青年?度娘的解释是,斜杠青年,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作家。
其实,这样的斜杠青年,并非现代才有的,比如在南宋,文坛上就有一位令人倾倒的斜杠青年,我们要是详细介绍他的身份的话,就应该是这样的:词人/诗人/音乐家/散文家/书法家……这个文坛牛人就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文艺全才、与辛弃疾齐名的词坛领袖姜夔。
读者们认识姜夔,大多是源于他的一首名为《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词,因为,这首词曾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因而得以广为传诵。其词曰: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何时呢?好在作者词前有小序,记录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与背景:“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他是与苏轼比肩的艺术全才,却穷得谈不起恋爱,死后也无钱下葬!
“淳熙丙申”就是淳熙三年(1176年),姜夔时年22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22岁就写下了如此清浓的传世杰作,并且,此词还是他的“自度曲”,可见其才华横溢之资。但是,就是胸怀如此大才的姜夔,一生却过得非常落魄:一生未能入仕,江湖浪迹,过的是有上顿没下顿、食不果腹的苦逼日子,甚至当遭到自己心仪的女子,却因无钱迎娶,而抱憾终生。到死,也身无余钱,葬事还是朋友们凑钱才让他入土为安的……
2/青年才俊
他是与苏轼比肩的艺术全才,却穷得谈不起恋爱,死后也无钱下葬!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的一个破落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姜噩,是绍兴十八年进士,先后官任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丞,汉阳(今湖北武汉)知县。姜夔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学习与生活。
姜夔14岁那个,父亲病逝在汉阳知县任上,他只能依靠已经嫁人的姐姐一家生活。姜夔随姐姐一家在汉川县山阳村度完少年时光,直到成年。因为著籍饶州鄱阳,姜夔曾于淳熙元年(1174年)至淳熙十年(1183年),四次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
仕途不顺的姜夔四处流寓,曾涉足过扬州、江淮一带,后来又客居湖南。《扬州慢》是他这一时期经过扬州写下来的。
他是与苏轼比肩的艺术全才,却穷得谈不起恋爱,死后也无钱下葬!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的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的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
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的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夔如此悲郁,正是源于历史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而在一座城市兴衰的背后,我们分明听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啜泣。
3/落魄“道人”
他是与苏轼比肩的艺术全才,却穷得谈不起恋爱,死后也无钱下葬!
淳熙十四年(1187年),33岁的姜夔结识了著名诗人萧德藻。萧德藻是姜夔父亲的同年进士,早年在潭州(长沙)做官,后定居湖州。萧德藻很欣赏姜夔,感慨自己写诗40年,总算遇到一个可以一起谈诗之人,于是将他带到湖州一起生活,并把自己的侄女嫁与他为妻。
通过萧德藻的介绍,姜夔认识了杨万里。通过杨万里的介绍,他又认识了范成大。他的交游圈子越来越大,包括朱熹、陆游、辛弃疾等人,都对这个后生仔另眼相待。这些人都是南宋政坛、文坛名宿,年纪普遍比姜夔大二三十岁。
得到杨、范两位诗坛大家的揄扬,姜夔名声籍甚,此后寓居湖州达十多年。湖州弁山风景优美,公元1190年(绍熙元年),他正式卜居弁山苕溪的白石洞天,朋友潘德久遂称他为“白石道人”。
姜夔为人潇洒不羁,以陆龟蒙自许,当时的名流士大夫都争相与他结交,连大学者朱熹也对他青眼相加,不但喜欢他的文章,还佩服他深通礼乐。著名词人辛弃疾对他的词也深为叹服,曾和他填词互相酬唱。
在湖州居住期间,姜夔仍旧时时四处游历,往来于苏州、杭州、合肥、金陵、南昌等地,这些经历在他的词集和诗集中多有反映。绍熙元年(1190年),他客游合肥,寓居赤阑桥,和范仲讷为邻,在合肥期间,与一对善弹琵琶的姊妹相遇,从此与其中一位结下不解之缘。但是,姜夔过的是朝不饱夕的穷日子,哪有余钱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呢?因而,这场爱恋,注定是无疾而终的无奈结局。
他是与苏轼比肩的艺术全才,却穷得谈不起恋爱,死后也无钱下葬!
在湖州旅居十年后,萧德藻年老随儿子离开湖州,姜夔于1197年移居杭州,依靠挚友张鉴为生。嘉泰二年(1202年),自张鉴死后,姜夔生活开始逐年走向困顿,嘉泰四年(1204年)三月,杭州发生火灾,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等政府机构都被延及,二千零七十多家民房也同时遭殃,姜夔的屋舍也在其列,家产图书几乎烧光,这对于姜夔无疑又是一个打击,由于亲朋好友相继故去,姜夔投靠无着,难以为生,六十岁之后,还不得不为衣食奔走于金陵、扬州之间。
嘉定十四年(1221年),,67岁的姜夔卒于杭州。死时,他最大的儿子仅有十多岁(另有三个孩子早夭),幸好他的词友吴潜等人筹款为他料理后事,才勉强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这也是他晚年居住了十多年的地方。
4/文艺全才
他是与苏轼比肩的艺术全才,却穷得谈不起恋爱,死后也无钱下葬!
姜夔是与辛弃疾并峙的词坛领袖,在文学史上有杰出的地位。浙西派词人把他奉为宋词中的第一作家,比为词中老杜。
自从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是雅俗并存。无论是苏、辛,还是周、秦,都既有雅调,也有俗词。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在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自成一派。
姜夔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续书谱》仿效孙过庭的《书谱》而撰写,但并非《书谱》之续,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实自抒其心得之语。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姜夔“崇晋贬唐”,反对俗书,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对“唐法”并非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并从肯定和解释引申了“晋韵”古法。
他是与苏轼比肩的艺术全才,却穷得谈不起恋爱,死后也无钱下葬!
姜夔不仅能诗善词,还能度曲,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词曲作家,他的词调音乐无论在艺术上及思想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具有独创性。姜夔的词调音乐创作继承了古代民间音乐的传统,对词调音乐的格律、曲式结构及音阶的使用有新的突破,并且形成了独特风格。
姜夔能娴熟地运用七声音阶和半音,使曲调显得清越秀丽,这与他独具一格的清刚婉丽、典雅蕴藉的词风结合得天衣无缝。杨万里称其有“裁云缝雾之构思,敲金戛云之奇声”。
姜夔对于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就是留给后人一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及词乐曲调。《白石道人歌曲》是历史上注明作者的珍谱,也是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被视作“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
(图片来自网络)
他是与苏轼比肩的艺术全才,却穷得谈不起恋爱,死后也无钱下葬!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326 字。

转载请注明: 他是与苏轼比肩的艺术全才,却穷得谈不起恋爱,死后也无钱下葬!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