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四月民和,梨花如雪,桃花娇红,“醉”美了四方的游客。
五月民和,桃花虽已落尽,但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南垣村的千亩牡丹园,又成了游客细品“国色天香花之媚”的打卡地。
4月22日,记者在南垣牡丹园看到,牡丹枝头含苞,郁金香吐红,牡丹园内的牡丹仙子雕像栩栩如生,仙气十足。十多名务工人员在牡丹园内松土除草、施肥浇水、安装设施,为五月的开园迎客做准备。
民和县南垣牡丹园于2016年由民和县绿禾园林绿化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南垣村土地而建,是我省首个千亩油用牡丹种植示范基地。
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目前已流转土地1100多亩,栽植油用牡丹200万株,通过代加工的方式生产出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全花茶、牡丹多肽面膜、牡丹系列化妆品。2020年9月,牡丹籽油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在全力做好油用牡丹产业的同时,该公司积极种植以紫斑观赏牡丹为主的百花园,目前共栽植观赏型牡丹105个品种2万余株、芍药2万株、玫瑰3万株、海棠300株、日本丽桃600株、樱花2万株,种植荷兰进口郁金香3万粒、薰衣草20亩、大花美人蕉1万株、紫叶稠李1500株、香水百合1万株,已建成油用牡丹观赏区、紫斑观赏牡丹观赏区、薰衣草观赏区、芝樱花谷及宿根型花卉观赏区。
同时,景区内建成木栈道1800多米,县交通部门对通往牡丹园的1500多米进村路段进行了拓宽硬化,县林草部门给予了油用牡丹推广项目扶持,县文旅部门扶持建设了标志性景区大门、防爬栅栏、游客指示牌、公共卫生间、外墙改造等,景区还建成了占地10亩的停车场,一次性容纳200多人的“牡丹别院”餐厅,有效解决了旅游大巴通行难和游客停车难、用餐难、入厕难的问题。
牡丹园负责人何志栋告诉记者,今年在观赏牡丹区还种植了15亩高山雪菊、1万株香水百合,用于游客观赏和采摘体验。同时投资26万元集中栽植了26株百年以上的观赏牡丹,打造了一处百年牡丹观赏区,还添置了牡丹仙子、凤戏牡丹等2处景观设施,供游客观赏。
南垣牡丹园的建成运营,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游园赏花的打卡地,同时也通过土地流转、吸纳村民入园务工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据了解,牡丹园流转的1100多亩土地,当前亩均流转费700元,务工村民每年也有上万元的劳务收入。
在牡丹园已经打了五年工的南垣村村民苟马姐告诉记者,仅去年在牡丹园打工收入1万余元,土地流转费收入1700元。南垣村村民马尕香告诉记者,她在牡丹园也干了4年多的活,仅去年务工收入1.1万元,土地流转费2000元。
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再来牡丹园打点工,比单纯的种庄稼划算很多。据马尕香介绍,土地流转前种的小麦,一亩地也就是五六百斤产量,除去化肥、籽种、农药等费用,一亩地的庄稼就没有多少收入,现在收入的亩均700元土地流转费就是纯收入,再加上牡丹园打工收入,就比种庄稼划算多了。据何志栋介绍,去年牡丹园仅务工人员工资支出就达40余万元。
还有村民说,牡丹园建成后,既能在家门口挣钱,不耽误家里的农活,还能照顾上家里的老人小孩,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何志栋表示,下一步他将按照“牡丹产品围绕旅游造、牡丹产品围绕旅游转、牡丹景区功能围绕旅游配、乡村围绕牡丹旅游振兴”的发展思路,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产供销联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打造以牡丹文化、牡丹系列产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研学基地、特色民宿、康养相融合的高原牡丹文化综合旅游度假胜地。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目前,南垣牡丹园已经成为以牡丹花为主,其他观赏花卉为点缀的百花园。待到今年五六月牡丹吐艳时节,不妨在南垣牡丹园来一次牡丹约会,分享一道花海世界里的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