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开到秦岭腹地,到达前方已经无路可行之处,把车稳稳地停好,背上足够一天的食物和饮水,于是开始徒步行走。高清卫星地图显示,大寨子后山还有几栋老房子。路是人踩出来的,跟随脚下这样的小径,就能找到一户户的人家。
去往大寨子后山的路上,路过一户人家,主人远远看到我们,竟扭过头去,留下一个冰冷的背影。如今的秦岭山中,每一个留守下来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是温暖平静的桃源诗,也有些充满了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不强人所难,山中行走一切随缘。既然主人不愿说话,我们也不会主动向前询问。房前屋后是一捆捆柴禾,捆得很仔细,绑得很结实。这些做燃料用的柴木,必须经过长久的时间晾干之后,才能劈成小段燃烧。所以,往往需要提前备好。
与十几米高的树木相比,与几米高的房屋相比,作为智人的我们,身子实在是有些单薄。走远一些了,回头看这户人家的主人,他依然站在原处并未挪开脚步。老树、老房、老人,时光平静,山中的每一个日子,如沙一般从指缝间轻轻滑过。
房是一栋大房子,当年新盖时,想必也是集聚了全村的劳动力。对于一栋山中房子的生命周期来说,在盖房时最为鼎盛,盖好之后就此走向衰落,会一点点被无情的岁月磨平。老房屋后,也堆满了刚刚砍伐下来准备做柴禾的杂木。
大寨子后山很陡峭,半截插入云里。不过去往山顶的路,却并不远,大约不到20分钟即可登顶。山顶上浓雾一片,三五米不见人影,无景可观。时间已是中午,匆匆吃了一盒自热米饭,收拾好垃圾,准备原路返回下山。下山时,远远又看到了来时碰到的那户人家。
走近老房子,主人正好从侧门走出来。目光相遇,这一次主人并未躲开,然而却没有开口说话,只用双手对着我们比划着。原来,这是一个听力和说话有障碍的老人,怪不得刚才见了我们主动躲开了。
一把木梯斜靠在墙上,院子里空无一物。靠着台阶的地方,铺上了一连串的小石板,成为一条线状。雨季的时候,由头顶屋檐滴落的雨水,将会正好落在上面。屋檐滴落的雨水,看似无力,久了却有打穿这泥巴地面的力量。
窗户是木框的,镶嵌在泥巴墙上。横木条共7根,上下各2根,中间是3根。竖木条共11根,均匀分布。18根木条和木框,组成96个独立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其中,有72个小正方形,24个大长方形。我因强迫而数数,山中的时间很漫长,主人也许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因为寂寞。
后来从其他村民口中得知,这是只有一个人的家。看这房门,无色无彩,朴素到了极致。门上无锁,合上与打开,已经全无意义。只有屋后那一捆捆的柴禾,轻轻地诉说着主人的故事。对于主人来说,储备这么多柴禾,大概是下意识的行为。
换个角度看过去,老房子很端正,仿佛如同从山体中生长出来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