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骗了我们多年?文字背后的真相:父子8年水火不容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节选自《背影》

朱自清的《背影》骗了我们多年?文字背后的真相:父子8年水火不容
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总会为作者笔下的慈父形象所感动。儿子都20多岁了,北京也如果好几回,可是当儿子又一次回京,父亲还要从扬州赶到南京来送他,临分别时,又撑着胖胖的身子为儿子买桔子。

文章中,作为儿子的朱自清也时时流露出对父亲的感恩与牵挂,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但是,人们也许没有想到,写作《背影》时,朱自清与父亲朱鸿钧正打着"冷战",两人已不相往8年之久,关系僵到了不能再僵的程度。

朱自清的《背影》骗了我们多年?文字背后的真相:父子8年水火不容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钓,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曾在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朱鸿钧1917年在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逐渐困顿,老境颓唐。

朱家是书香门第,而作为家中长子的朱自清,自然而然被朱鸿钧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对少时的朱自清既格外疼爱又严加教育,在尽力保证儿子生活无忧的同时,对他管教甚严。

朱自清当时所处的时代是科举初废,新学刚兴,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的效果很是怀疑,于是就把他送到秀才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接受旧式的教育。

每次放学回来,他总要过目朱自清的作文,这样的严格督促,为朱自清的古诗文和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以后成为散文大家作了铺垫。

对于朱自清,朱鸿钩既有严厉的一面又有慈爱的一面。

朱自清曾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跟睛,从氤氳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寒冷的冬夜中,父子围炉坐吃饭,父亲为儿子夹白水豆腐,这是多么温暖的父子情啊!

朱自清的《背影》骗了我们多年?文字背后的真相:父子8年水火不容
不过,朱鸿钧大半生都生活在清代,毕竟是封建式家长,信奉”父为子纲”,父亲可以安排儿子的一切,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亲,父子之间的尊卑关系是不可侵犯的,他虽然爱儿子,但是却并不过多表露,而且非常严厉,随意操控儿子的生活。

小时候的朱自清没办法违逆大人的意志,加上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对父母也是顺从的,但是长大后,曾经的压抑就一下子爆发出来。

1917年,朱自清家里遭受了两个大变故:

一是父亲朱鸿钧做徐州榷运局(烟酒公卖局)局长时,又娶了一房姨太太,这在当时本来算不上什么,但是在老家的潘姓姨太太不干,跑到徐州大吵大闹,结果把朱鸿钩的“差使”给闹没了。

二是朱自清的祖母恰恰在这个时候过世,家中为了办理丧事花费了一大笔钱,也借了不少外债。

为了缓解家中的经济负担,朱自清不得不提前结束自己在北大的学业,转而出去寻找工作。

1921年,朱自清奔赴扬州八中执教,当时,朱鸿钧凭着自己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薪水送到家里。

朱自清对于父亲的做法非常不满意,他认为,家中的经济状况不佳,作为长子,自己肯定负有责任,何况自己的太太和孩子也住在家里,但是父亲不应该把他挣的薪水全都控制,毕竟,自己是一个成年人,有自己的支出。

但朱鸿钩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儿子是自己生的,读书也是自己供的,现在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在家庭经济困难时期,将其薪水“统筹”一下也没什么不对。

父子俩争来争去没有结果,在父亲执意领走自己的薪水一个月之后,朱自清愤然辞职。

朱自清的《背影》骗了我们多年?文字背后的真相:父子8年水火不容
朱自清和父亲朱鸿钧之间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旧传统与新观念的矛盾,是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是专制和自由解放的矛盾,是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与儿子个性自由思想解放要求的冲突。

这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经济冲突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显现而已。

朱自清也曾尝试改善过父子关系。

1922年的暑假,朱自清带着太太和儿子回过一次扬州,朱鸿钧先是不让他们进门,准许他们进门后,又不和他们说一句话。几天后,朱自清只好带着太太和孩子悻悻离去。

第二年的暑假,朱自清又回了一趟扬州,但是父亲的态度依然没有太大改变,这让他非常痛苦。

其实,朱鸿钧表面上对儿子冷若冰霜,也一直不肯向儿子认错,但是心里却时时牵挂着儿子。朱自清不再回家后,他为了和儿子取得联系,便以问孙子消息的名义给儿子写信。

1925年10月的一天,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收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家信,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亲的信让朱自清深深的自责,他蓦然回忆起8年前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送自己上学的情景,心中产生无限感慨,于是提笔写下《背影》一文。

朱自清的《背影》骗了我们多年?文字背后的真相:父子8年水火不容
朱鸿钩当时并没有看到儿子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直到1928年,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收到开明书局寄来的《背影》散文集,发现其中有这么一篇文章,连忙将书拿给父亲看。

朱鸿钧那时已经有些行动不便,他慢慢挪到窗前,戴着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读着《背影》,读着读着,不禁老泪纵横,激动得双手不住地抖动,父子俩从此和好如初。

朱自清的《背影》骗了我们多年?文字背后的真相:父子8年水火不容
其实,让朱鸿钧、朱自清父子化干戈为玉帛的是两个字:亲情。

仔细想想,亲情应该是世间最浓烈最真挚的感情,它可能撕裂、可能受伤、可能对你冷若冰霜,但是心里永远装着你,会时时关注你。它不会被人为抹杀,也不会随着时间冲淡,无论经历过多少挫折,这种情感永远都是可以回头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256 字。

转载请注明: 朱自清的《背影》骗了我们多年?文字背后的真相:父子8年水火不容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