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蓉 精微素描 《工作于街头的风景·地铁老奶奶的针线团》 2016年。
指导老师:苏海江 韩民吉 受访者供图
“第一眼看,还以为是照片,太逼真了!”纤毫毕现的精微素描作品,让网友忍不住感叹。
一个针线团、一块妈妈用过的搓衣板、一把锉刀、一个旧簸箕……常见的生活用具被画在纸上足以乱真。更吸引人的是,斑驳的工具上磨砺了时间的包浆,附着了劳动者的汗水,精微的画作透露出浓浓生活的气息,讲述着一个个劳动者的故事。
你能想象,只用铅笔就能画出这样一幅画来吗?简单的工具更加凸显创作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精微素描在教研上创新成果突出,将学生从被动的写生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生活中深化观察、丰富技法。不是炫技,更不是“抄照片”,设计并主持了精微素描课程的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基础部主任苏海江教授说,“这是画画的人借手中之笔,第一次凝视这大千世界。”
提到“劳动者”,你首先想到谁?建筑工人、手工艺者……还是家里辛勤劳作的长辈?作为设计学科的必修课,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大一的学生,在一入学就遇到了用绘画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挑战。这些作品用一支笔深度体味人生,从生活点滴入手,从精微之处表现了广大的劳动者。
妈妈的味道
对于襁褓中的婴儿来说,妈妈的味道是安全感,对于渐渐长大的孩子,妈妈的味道慢慢具体到食物的美味、温暖的甜味,还有身上干净的衣物永远带着阳光的香味,从客观实际到主观把握,这些味道被具化成一顿饺子、一件棉衣、一块妈妈洗衣曾经常使用的搓衣板。妈妈的劳作伴随着儿女成长,那些都是生活中不能磨灭的记忆。
苑依雪 精微素描 《竹盖帘》局部 2016年。
指导老师:苏海江 李德海受访者供图
苑依雪《竹盖帘》创作感悟:不论北方的冬夜有多寒冷,我总会想坐在房顶上看那些点燃吱吱作响散发出各种奇异颜色的烟花,在老房的客厅一家人围一桌吃饺子。这些事从我很小的时候一直年年盼望着,一直到我上了大学,回家就变成了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更想念的还是妈妈亲手包的饺子,一种过年的温暖的亲情而又温馨的味道,是属于我妈妈独有的一种味道。
饺子年年包,但包饺子的竹帘子是年年不换的。似乎是从我有记忆起它就在那里了,被保存在不会积灰的橱柜里,安安静静的一言不发,无法数清的使用了多少年,充满了岁月的沉淀与时光的雕琢。我是很喜欢它的,它记录着每一年我们的团聚与幸福,是和妈妈包的饺子一样的充满了幸福的味道,又是妈妈的味道。
邢妍 精微素描 《搓衣板》 2016年。
指导老师:苏海江 李德海受访者供图
邢妍《搓衣板》创作感悟:“妈妈的味道”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各种不同的画面,但最后我选择的是那个年纪比我还大的搓衣板,因为每每看着它的时候,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从它的细小的纹路中仿佛能感受到妈妈对我的那份深沉的爱,体会到时光如白驹一般飞快划过,但是妈妈的爱却是亘古不变。
搓衣板地顶端已经被磨成像一座座小山峰一样参差不齐、层层叠叠,往下有一个像小河流一样蜿蜒的裂纹,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到了中间的部分稍微平整一些,再往下看,能看出中间较鼓,两边有点下凹,最底下的部分看起来像个小漩涡一般,不知被什么无名的东西压出来的,却疏密有致,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墨绿色的小菌落,甚是惹人爱。
现在呢,这个搓衣板年纪大了,也不用来搓衣服了,妈妈的秀发中掺杂着几许银丝,我更加自立了,妈妈对我的爱在时光的年轮中慢慢沉淀下来,就如搓衣板的纹路里深藏着妈妈的味道。现在的我只希望时间可以慢一些、慢一些、再慢一些……让我可以为妈妈多洗一些衣服,多做一些事情,多分担一些忧愁。
匠心的传统技艺
对于热爱生活的人,一般会对手工制品抱有难以抗拒的兴趣。传统手工艺品的技艺传承,注重的不仅是手艺,还有一种专注、坚持、迈进的精神。在精微素描创作中,对传统手工艺主题的表达,既可以传承这种专注、坚持的精神,也讲述了这些手艺人的劳动故事。
刘浒霆 精微素描 《爷爷的锉刀》 2016年。
指导老师:苏海江 罗艳受访者供图
刘浒霆 《爷爷的锉刀》创作感悟:从小我就经常待在爷爷的身边,爷爷特别喜欢手工制品,老人家退休以后就经常摆弄着这些玩意,竹制风筝,雕刻印章,漆雕木雕都不在话下,耳濡目染之下我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优秀的手工制作必离不开精心制作的工具,我选的这把锉刀就是爷爷很少离手的一样常用工具。因为长期的使用锉刀外包裹的棉纱布已经变黄了,棉布有着小块小块的红色,刀身带着锈迹斑斑,可刀口却依然很快,磨的很锋利。这把锉刀背后的故事便是爷爷退休生活的缩影,不愿意闲着,属于老一辈的执着,老一辈的工匠精神,传统手工艺不管是少了传统,还是少了精良的自制工具都是不完整的,只有这两样和在一起才会有完整精细美丽的一件件手工艺品。
吴潇涵 精微素描 《毛笔》 2016年。
指导老师:苏海江 罗艳受访者供图
吴潇涵《毛笔》创作感悟:在老师说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主题进行精微素描的课题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家安徽的毛笔。于是我在假期专程回到安徽宣城,探访传统手工艺毛笔的工艺流程。在第一天来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三兔宣笔厂。工厂很大,但是只坐了一排年纪很大的老手艺人。老板告诉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做毛笔,不是嫌累就是嫌赚的少,手工艺人正在不断的老龄化,在坐的都是已经做了几十年的老手艺人,毛笔的传统工艺制法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听了老板说的话,我决定一定要用画笔好好的画出这个传统手工艺品毛笔。
在参观了宣笔的制作过程和成品之后,我被这支由罗汉竹和兔毛制作的毛笔吸引了,这只毛笔造型很独特美观,用于精微素描刻画性很强,于是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在学校经过对其笔毛和笔杆的材质研究后,我找到了对其刻画的最佳方法。经过制作绘本与画大画的数月时间,我完成了这幅作品。
平凡物品背后的劳动者
对于生活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基层百姓生活的关注是精微素描课程的一大特点。苏海江教授强调,放慢脚步,静静驻足,建筑工人的簸箕、地铁口老奶奶的针线团……一件件平凡物品的背后是不同劳动者的人生,这些物品的精微素描作品将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观察常见之物的精神世界。
纪宇玺 精微素描 《平凡生活之建筑工地——簸箕》 2017年。
指导老师:苏海江受访者供图
纪宇玺《平凡生活之建筑工地——簸箕》创作感悟:我深入工地,仔细观察他们的工作环境,深切地体会着这些人的平凡与辛苦。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被他们的朴实与善良打动。尽管多是外来的务工人员,不习惯说话,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但是仍热情地给予我帮助。
简单的小物品,虽不能代表他们的一切形象,却依然可以反映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相信在对这些物品的深入研究中,可以更好地体会平凡的建筑工人的多彩人生,也相信精微素描创作会锻炼我们沉稳的性格和一双发现趣味的眼睛,在观察事物中能够给人全新的体验。对质感、构图、结构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锻炼出细腻的观察方式,让我体会到生活中最平凡的美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