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云山村:古村换新颜 村民乐陶陶

大余县云山村:古村换新颜 村民乐陶陶

鸟瞰云山村。本报记者邹晓华摄

吴寿生 本报记者 邹晓华

“这是去了哪里旅游?”日前,家住大余县左拔镇云山村的钟女士将荷塘边游玩的视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后,引来不少好友询问。钟女士开心地回复大家:“哪儿也没去,就在村里的荷塘边走了走。如今我们村的变化大,家门口就是景区,欢迎大家来云山游玩。”这是云山村借助农村宅基地改革东风,催生的喜人变化。

去年10月,大余县被列为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推进这一改革的落实落地,该县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制度,进一步规范宅基地使用管理。云山村拆除了原有破旧、无保留价值的房屋,腾出土地和空间,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复垦增加耕地,发展村集体经济。云山逐步建设成了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农民增收互促共赢的新格局。

走进云山村,只见一栋栋楼房整齐有序,一条条水泥路干净整洁,村里绿树成荫,碧水绕村流淌。“这几年,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我们村的变化特别大,村民的日子过得可滋润了。”脱贫户曹礼明高兴地对记者说。曹礼明一边在自家白莲田里采摘莲蓬,一边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村里以前低矮的旱厕拆了,杂乱而建的闲置房也推平了,在空地上建起了花池、凉亭,还有健身场所;产业也兴起来,有莲花、鹰嘴桃、蜜蜂养殖等产业基地,村民在产业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记者了解到,云山村建立了以村集体为载体、农民为主体的村级集体经济运营管理模式,对村内通过宅基地改革腾出来的土地资源,科学拟定产业发展规划,助力村民增收。“在村集体的白莲基地务工一天能挣90元,自己认领种植了1.9亩白莲,还有土地流转金,一年下来收入有8000余元。”村民曹云与记者交谈时,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蓝天白云下,荷塘、围屋、农家小院,构成一幅充满乡愁的田园山水画。衣袂飘飘,一群汉服爱好者相约来到云山村游玩。“在这里游玩,有种身处世外桃源的感觉,这里有山有水,更有一种让我们不能忘怀的乡愁。”游客杨芳说。

云山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2014年,云山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该村对曹氏围屋等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和改造,对一批既占土地又存安全隐患的老旧房屋进行拆除。工作开展伊始,云山村两委遇到不少阻力。“这是我家祖宅,不能拆。”“别人都拆了,我再考虑……”云山村党支部书记曹雪平介绍,面对村民们的不理解,村两委班子并没有气馁,“要让所有群众都支持,得有个过程。”

云山村一方面通过村内有名望的乡贤向群众宣传宅基地改革带来的好处,让村民心里有本明白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他们带头腾退闲置宅基地。同时,村里在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产业多方面齐发力,让群众看到真变化,得到真实惠。

党员干部的老宅基地拆了,有的复垦成耕地,有的变成富民产业基地,有的变身成了农家书屋和健身广场……由此带来的变化是深刻的,以往持反对意见、观望态度的村民纷纷主动要求腾退闲置宅基地。曹雪平说,目前全村腾退闲置宅基地30余亩。在此基础上,云山村不断让这些沉睡的土地“活”起来。如今,该村各村小组正利用宅基地腾退土地,持续完善路网、停车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并因户制宜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小农旅等庭院经济。

“得益于‘宅改’,去年脱贫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增收约5万元。”曹雪平说,下一步将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落户村里,发展休闲农业、餐饮民宿、电子商务等产业,为村民创造更多收益,也给村集体经济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34 字。

转载请注明: 大余县云山村:古村换新颜 村民乐陶陶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