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下午3点。隋焕华在家里接受采访。他穿得很正式,白衬衣绿军裤,戴一副黑框眼镜。
老人家里有个小书房,一张桌子,两个书柜,一个沙发。书柜里塞着满满的歌曲词谱和照片相册。隋焕华翻开一个看起来最旧的相册,指了指上面的一个人:“我们村里出去的17个人中,就我和他活着。”
今年92岁的隋焕华,出生在山东海边的一个小村庄,十五岁的时候帮村里的八路军传情报,手里攥着手榴弹和村里人一起躲避鬼子进村实行“三光”。十七岁时,他正式入伍从军,前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青即战役,荣获两个三等功。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隋焕华坐在12号礼宾车上,缓缓驶过天安门。鲜花、掌声,繁荣、富强,曾经向往中的那个中国,他觉得,已经替15位小伙伴看到了。
2022年7月29日,隋焕华年轻时的照片。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从小小“情报兵”到参加三场战役
1930年6月8日,隋焕华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西坑村,他是家中幺儿,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隋焕华记忆里,他很小的时候,“鬼子来了”就是让村民们最心惊胆战的四个字。“一听鬼子来了,全村都往外跑,往南山跑。”十五六岁的隋焕华,手里攥着两个手榴弹,跟着全村人一起跑,“随时都想着,要是鬼子跟上来了,那就转头打。”
村里的小孩子们有时也会成为八路军的情报员。隋焕华家里住了两个养伤的八路军,他常常帮两人传递情报。“我家在西坑村。我们村往东一个村,往西还有一个村。我就帮忙在这两个地方之间传信。”
抛开关于鬼子的烦恼,隋焕华记忆中的小时候,大体来说是过得愉快的。他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基本都是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滚铁环、打石子儿。孩子们成群结队呼啸来去,一颗颗小石子“噼里啪啦”射出去,谁打得最准,谁就最能获得尊敬。
这些孩子们逐渐长大,略微年长些的,陆陆续续离乡参军。17岁时,隋焕华也走上了同样的道路。“一心一意解放全中国。”现如今他已经92岁了,说起什么都笑呵呵,“还能为了什么嘛,那时候就这一个想法。”
1947年,隋焕华在胶东军区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2军军部警卫营担任副机枪手。“那个时候紧急转移特别多,因为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卫军部安全转移。”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只有18岁的隋焕华成为这场重大战役中的一员。炮弹声总是在附近响起,“没害怕过。”他说,当时脑子里“就没这个”。军营生活物资也极其匮乏,睡稻草住牛棚,一条床单都没有。
有一次,部队接到命令,要从山东青岛到江西上饶,再到福建。“急行军的时候,我腰上生了个疮,走路很疼。领导让我坐车去,不然就坐担架。”提起这个,隋焕华摆摆手,“那不行,那不是给战友们拖后腿吗?”
他腰上缠了布条,每天十几里路走下来,“脱衣服的时候,生疮那儿磨得全是血。”
1949年,隋焕华接连参加了渡江战役、青即战役。枪林弹雨里,获得两个三等功。
2022年7月29日,隋焕华家中收藏的当年战友的照片。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出去17个,只回来了两个
隋焕华从军时,西坑村一共有大约60户人家,加起来近200号人。抗日战争时期,一共有17人从这个小村庄里走出去,踏上战场。
“都是认识的,一起玩耍过。”隋焕华记得他们所有人的名字,“隋心、隋风税、风兰、老虎、风年、隋焕增、风为、隋焕汉、十柱子、隋风军、风俭、风斤、风本、风安、二黑子。”92岁的老人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手指顺着纸上的名单,一个一个轻轻摸过去。
这些人里,大多是沾亲带故的兄弟叔伯。隋焕华曾听闻过其中一些人的消息,或者是当时被炮弹震聋了,或者是直接牺牲了。到他返回家乡时,只有一个叔伯和他一起从战场上活着走下来,其余15人,全部牺牲。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在受阅部队接受检阅后,331名旗手手擎红旗组成勋章形状,引领着“致敬”方阵的21辆礼宾车缓缓驶过天安门。
隋焕华坐在第12号礼宾车上,他身着军装,胸前佩戴着沉甸甸的勋章。须发花白的老人面向主席台方向敬礼,举起右手的时候,他又想起了那15个人的名字:“如果他们也能看到这一幕,该多好啊。”
2022年7月29日,隋焕华在家翻阅歌本。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向前向前向前!”
新中国成立后,隋焕华被从前方部队抽调到北京,担任保卫任务两年后,他转入二炮工作。
现在,一家人四世同堂。他的儿子后来也成为一名军人,当了炮兵,现在也已退休。小书房里,围绕在隋焕华奖章照片周围的,是小辈们的结婚照,还有妻子打门球赢回来的好几个奖牌。
1982年离休后,隋焕华自筹经费组建起双秀之声合唱团。“逢年过节,我们都办点活动,大家唱唱歌。”每周一三五,都是合唱团的活动日。不管炎夏还是寒冬,每次活动,隋焕华都会穿着自己的绿色军装,精神抖擞,中气十足。
他的书房里,一摞摞的歌词曲谱用文件夹分门别类存好,每一本都有目录,还会标注音频存在哪个U盘里。他已经收集了700多份乐谱,整理挑选出来的70多首,成为合唱团的固定排练曲目。
“我最喜欢的歌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以前叫《八路军进行曲》。”老人翻开曲谱,照着开始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他的双脚在地上一下一下点击,打着拍子,唱错音的时候,他会停下来重新唱一遍。一曲唱罢,他抬头吁了口气,露出笑容。
他终于过上曾经无比向往的生活:宁静的,充满爱意的,和平的生活。
新京报记者 杨雪
编辑 袁国礼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