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栅栏儿商圈,消失的荷包巷。

前门,本是老北京的一座城门,如今已成地名儿。其实前门只是俗称,人家“学名儿”叫正阳门,因其为北京内城正门而被称为前门。在北京,提起前门,可不仅仅是一座城门或地名儿,而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圈。说到前门,就离不开大栅栏儿,这是北京老牌儿的商业中心。大栅栏儿就位于前门外不远,由于挨得太近,因此通常被称为前门大栅栏儿商圈。

前门大栅栏儿商圈,消失的荷包巷。

这片地区的繁荣,始于清初。因为在明代时,真正的商业中心位于前门以北,也就是老北京的内城里,如今属于天安门广场、位于广场南侧、东交民巷与西交民巷之间的位置,时称棋盘街。据明朝的《长安客话》记载,当年的棋盘街“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毅击,竟日喧嚣”。到了清朝,清政府实行满汉分城而居的制度,内城被八旗占据,汉人都被赶出城外,史书上写“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同时还颁布“禁娱令”,即内城不许开办商业及娱乐业,于是棋盘街的商业中心也被迫南迁。

前门大栅栏儿商圈,消失的荷包巷。

其实对于内城有购物、逛街需求的人来说,也并没多走几步路,因为所谓的南迁,只不过就是隔了一座正阳门而已。其实大栅栏儿早在元代已有,商业兴起于明朝,只是那会儿不叫这个名字。据明代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前门外有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和廊房四条。而其中的廊房四条是现在大栅栏的位置,可见当时还不叫大栅栏儿。而“廊房”一词,指的是临街的门脸儿房,做买卖用的那种,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明朝这里就已是商业区。随着前门商业中心的南迁,廊坊地区的商业才逐渐进入繁荣期。

前门大栅栏儿商圈,消失的荷包巷。

改称大栅栏儿也是清朝以后的事儿,不过起因还得追溯到明,因为弘治元年北京才开始实行“宵禁”,也就是夜里不许随便出来溜达。但“夜行人”不管这些,所以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街巷之内,由朝廷批准,在很多重要的街巷道口设置了木栅栏儿。此举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有“千条栅栏锁京城”之说。由于廊房四条是重要的商业街,买卖家儿多,值钱的东西多,现钱自然也多,难免成为“夜行人”喜欢光顾的地方。于是各商行的东家联合出资修建栅栏,并雇人看守。由于这里的栅栏比别的都高大坚固、而且漂亮,逐渐形成特色,久而久之,“大栅栏儿”就成为这条胡同的代名词,甚至取代了原称。

前门大栅栏儿商圈,消失的荷包巷。

在当时,繁华热闹的并不仅限于前门大街和大栅栏儿,珠市口直至天桥一带,逐渐形成了一大片商业、娱乐中心带。这其中自然包括很多小地名儿、比如鲜鱼口儿、肉市、布市、瓜子儿店、粮食店儿等等。不过有的地名儿如今已经消失了,比如位于前门与大栅栏儿之间,离着前门楼子非常近的荷包巷。荷包巷分东西,以前门城楼和箭楼为界,东侧就是东荷包巷、西边儿是西荷包巷。这里说的荷包可不是荷包蛋,而是我国古人随身佩带的一种小包儿,通常为圆形,装些零星物品、也作为钱包来用,后来还发展为爱情信物。

前门大栅栏儿商圈,消失的荷包巷。

关于荷包巷名字的来历,略有争议,《燕游异闻随录》中说:“荷包巷,绕正阳门瓮城左右为弓,或云形、似荷包,故名,或曰巷中列肆皆荷包铺,名称其实也”。意思就是说东西荷包巷是绕着正阳门瓮城,因形状酷似荷包而得名(瓮城不就是圆的吗);也可能是因为巷子里几乎都是卖荷包的铺子,所以才叫这名儿。荷包巷早在明朝就已形成,那时前门不就已经是集市了吗?有很多小商贩靠着瓮城的外墙搭盖棚房,或用来居住、或作为店铺,逐渐形成规模。

前门大栅栏儿商圈,消失的荷包巷。

明末崇祯七年(1634年),成国公朱纯臣家起火,因为这些棚房拥塞衢路,妨碍灭火,于是有人提出毁掉这些民居。但有的大臣不同意,认为居民以此觅食糊口,不能拆迁,便上疏皇帝,崇祯“有旨停止”,荷包巷才被保留下来。到了清朝,荷包巷也随着商业中心的外迁而热闹起来。据清代的《日下旧闻考》记载:“正阳门前棚房比栉,百货云集,较前代尤盛”;《都门杂咏》中则这样描述:“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意思就是说人多到抬头看不见天色是晴是阴,低头看不见地,人们只能脚挨脚的往前走,由此可见当年之盛况。

前门大栅栏儿商圈,消失的荷包巷。

而荷包巷因为卖荷包的多,所以女性顾客占主导地位,就如同现代女性喜欢到名包集散地去逛街、买包儿一个道理。但荷包巷开始也并非全是荷包铺,起初瓮城东侧以卖帽子的居多,称为帽巷;西侧卖荷包的铺子多,才叫荷包巷。但是可能荷包铺生意好,逐渐“渗透”到了东侧,因此后来就统称为东、西荷包巷。按照如今的区域划分,东荷包巷东城区,西荷包巷属于西城,其实在以前也不属于一个区域,东荷包巷隶属正东坊,而西荷包巷归正西坊。繁华景象一直持续到民国,不过其间有过一次大火,那是1900年庚子事变时候的事儿。

前门大栅栏儿商圈,消失的荷包巷。

由于这片商区汇集了很多洋货,旨在扶清灭洋、抵制洋货的义和团用“怒火”点燃了大栅栏儿儿。该巧不巧的当天还起了大风,起火点从老德记大药房、火借风势一直沿及煤市街、观音寺、廊房三、二、头条、珠宝市、前门大街、西河沿及东、西荷包巷,连前门箭楼和城楼也起了火。1902年开始修正阳门,1904年落成。有某商人提出重修荷包巷,使其恢复旧观,1910年四月竣工,列肆一仍其旧,不过洋货为多,并改名正阳商场,但是老北京人还是习惯以荷包巷称之。然而在五年后荷包巷就不在了。

前门大栅栏儿商圈,消失的荷包巷。

民国四年、1915年,正是由于前门大栅栏商圈的繁华热闹,导致了交通不便,车马、行人拥挤、秩序混乱,再加上有了汽车、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就更加显得问题严重。为了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在当时的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开始了正阳门改造工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看瓮城不顺眼”,认为它已经没用了,而且是阻碍进出城的根源,于是在1915—1916年间,将正阳门瓮城拆除,使这块地方变成了开阔的广场,正阳门箭楼也正是从此脱离的城墙,变成了独立建筑。瓮城没有了,依附于瓮城外墙而建的东西荷包巷自然也就不复存在,成了一个淹没在历史中的地名儿。不过由于它在前门大栅栏儿商圈的商业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因此老北京人还会记得它。

举报/反馈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350 字。

转载请注明: 前门大栅栏儿商圈,消失的荷包巷。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