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沪上的东阳乡贤卢甫圣,被视为东阳现代书画创作的代表性高峰。对于他的画作,犹如其广为人道的画名《知一知二之间》,许多人直呼“看不懂”,但并不妨碍有人虔诚供养、虔敬仰望,三十余年来坚持当他的“迷弟”,从少年一路追随到中年,以收藏其各个阶段各种风格的书画作品为最大乐事,半生痴绝,尽系甫圣。
此人就是我市书画圈内几乎尽人皆知的装裱师徐晓红。尽管他学历不高、身份不显,但在他位于城区艺海北路的“辑雅堂”内,每天都是高朋满座,一场接一场的雅集仿佛永不落幕的艺术沙龙,串连起小城的诸多艺术逸事。门前大幅的卢甫圣画作,就是“辑雅堂”最鲜明的店招,也让拜访者在步入堂奥时肃然起敬。
由装裱而入楮墨
三十余年遍访乡贤书画
1981年,15岁的徐晓红离开位于江北街道华店村的老家,怯怯地走进了城区西街太平里的一家书画装裱店。在一堆宣纸和浆糊后面忙活的徐彩福师傅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和善地笑了。徐晓红却委屈得差点儿哭了:“啊,原来我不是学修理钟表的,而是来糊对联和祖宗像的?”初中都未毕业的他,在听到家人让他学装裱时,以为是“修表”,于是欣然答应。毕竟,比起小伙伴们从事的木雕、泥水手艺,“修理钟表”体面多了,也和他瘦弱的身子骨十分相称。
开弓没有回头箭,很快,在徐彩福师傅的引领下,徐晓红在楮墨间发现了另一番天地——在为数众多的祖宗像和喜联中,时不时会有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出现,满纸的风生水起让他心荡神驰。这些书画的持有者往往会与徐彩福聊起作品背后的逸事,絮絮叨叨的话语飘进徐晓红的双耳,常令他如醍醐灌顶,大有所获。
1984年的一天,一位客户走进店铺,展开手上的画作。徐晓红只抬眼一望即心旌震荡:这幅画作借鉴了宋人李唐《万壑松风》的构图,巧妙利用“墨五分色”和“适当留白”的原理,以酣畅淋漓的水墨在白色宣纸上描绘出烟岚苍松,于雄浑间见文雅。接过画作,他看到了落款“卢甫圣”。打烊时,犹豫再三的徐晓红惴惴开口:“师父,我想把这幅画借去拍成照片,行不行?”获得首肯后,他飞快地跑向南街的人民照相馆……
这张照片,成了徐晓红的第一件“藏品”。
4年后,师父因病去世,徐晓红自立门庭,于1987年在解放路开出了全城首家装裱服务社。借助学艺期间积攒下的人脉,加上他对书画艺术发自内心的喜爱、对书画家真诚由衷的尊重,他很快获得了业界的支持,许多书画家与他结成了忘年交,经常赠送作品给他,日积月累庋藏渐丰。邑地画家王江风(本名王加方,又名嘉方)平时就视徐晓红为知音,对他亲厚有加,时常赠送自己的画作。其在70岁时举办个展,作品全由徐晓红装裱,展览获得极大成功。高兴之余,王江风把施晓湘、李春城赠予自己的画作,转赠给了这位“小老弟”。
为了收藏乡贤书画作品,徐晓红走南闯北,千金洒尽,频频出入各拍卖会。2013年,获悉辽宁一场拍卖会上有乡贤邵逸轩的作品,他从义乌坐汽车三十多个小时到鞍山,把这件作品如愿收入囊中。至于有卢甫圣作品的拍卖会,他更是一场都不落下。就这样,用三十多年时间,徐晓红完成了从装裱匠到收藏家的转型。
感其诚书“辑雅堂”
念念不忘虔心终得回响
千帆过尽,阅遍繁华,徐晓红念念不忘的始终是卢甫圣。从自立门户的那一天起,他就立志以收藏卢甫圣的作品为乐事。他的这桩心事在书画圈不胫而走,1989年,终于有人持着卢甫圣的写意枇杷菊花图找到了他。面对卢甫圣这幅创作于1979年的作品,徐晓红毫不犹豫地倾囊而购。这幅画作借鉴吴昌硕笔意,“啖金露兮餐玉英”的题词带着古隶意味,每每睹之,徐晓红多有日新日妍之感。随后,他又相继收进了卢甫圣的写意戏剧人物、竹石图。
1979年暑期,已经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的卢甫圣回到家乡,与在原吴宁镇中担任美术教师的好友马光军聚会。他忆起当年清明节时家人放风筝,却被刮断丝线,风筝不知所踪的旧事,泼墨撰诗赠予马光军。当时卢甫圣连续写了3幅书法,择优盖章。马光军捡起其中一幅未盖章的书法,问卢甫圣是否要留下。卢甫圣说不留,于是马光军将其拿回家。几年后,这幅书法作品辗转到徐晓红手上,马光军到“辑雅堂”时,目而惊奇,了解缘由后不胜唏嘘。
虽然熟悉卢甫圣大名已久,但徐晓红与这位大家一直缘悭一面。直到1991年,他才在时任东阳文化馆美术干部沈健人陪同下,到上海拜访卢甫圣。清癯儒雅的卢甫圣从这位小老乡的眼中读懂了他对自己的仰慕之情,又听沈健人介绍了徐晓红矢志收藏书画精品的故事,主动提出要为他题写堂名,并问徐晓红可有意向名称。徐晓红激动地说:“卢老师,我才疏学浅,还是请您为我取一个吧!就是我那里地盘太小,只能称为阁楼。”卢甫圣沉吟片刻后说:“就叫辑雅堂吧,辑古今雅物。阁的格局太小了,你把这份事业做大,不就当得起堂的名称了吗?”
2019年,在苦心经营32年后,徐晓红终于把“辑雅堂”落址于艺海北路。卢甫圣获悉此事后,又专门为他书写了简帛文堂联:“游目处辑古今雅物,披襟时挹山海风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份大礼让徐晓红喜出望外,也坚定了他一生追随书画收藏艺术的心志。
借收藏提升自我
众乐乐共享“最奢侈的事”
对徐晓红来说,书画艺术品是美和文化的载体,不该“秘不示人”。每有新品入手,他都会邀请朋友们品鉴。他说从朋友们对书画艺术品的评论里,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这是再多的金钱也无法购买到的收获。
为了收藏卢甫圣的作品,徐晓红精诚可鉴。每次卢甫圣举办个展,他都到场助兴,不仅仅是为欣赏他的新作,更是为向业界人士学习书画欣赏。“我曾经跟卢老师说,或许是自己文化水平不够,不大能理解他的作品。卢老师说,看不懂他的作品才是正常的。绘画之所以存在,并非为了把可见的东西重复一遍,而是为了把看不见却又应该看见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可见物。后来我明白,卢老师是通过绘画,把视觉符号升华为活生生的生命状态,一幅画载负着他所理解的形形色色的心绪、欲念和人生经验,还传递着渊冲博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开他收藏的卢甫圣作品集,许多作品旁边都用铅笔标注了题跋的内容与作者,“卢老师惯以古隶文、简帛文题跋,内容多选自《诗经》《尔雅》《史记》等经典文学作品,对照着原文品读,不仅对画面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题跋中大量使用的古文字、异体字也加深了我对传统书法与语言的了解。可以说,卢老师的一幅画就是一本书,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徐晓红说,生于1949年的卢甫圣虽然是在新中国初期开始读书,但他同时接受了传统私塾式家教,读古文,诵古诗,写古字,因此其传统文化功力较同时代许多人高出许多,“对我这种传统底子薄弱的人来说,卢老师厚重的传统文化是对我最佳的熏陶。他的许多画作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与情境的独特理解,体现着他对古代精神的认知。他恬淡空灵的笔触、幽邃深远的思想、澄澈透明的意境,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文雅和古奥。”说起卢甫圣,徐晓红语气间充满了崇拜,甚至用“天人”一词来形容。“郑板桥倾慕徐渭,曾说愿为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我对卢老师的敬仰,有过之而无不及。”
目前,徐晓红已收藏了数十幅卢甫圣的作品,涵盖了从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10年代各个时期各个风格,小小的“辑雅堂”,成了卢甫圣书画作品的陈列室。除此之外,他还收藏了卢甫圣所绘的部分连环画。“我有个心愿,想把卢老师早期的作品收集起来,出一本书,直观展示他在绘画风格上的演变。”在收藏的同时,他还考虑如何实现藏品利用最大化。去年下半年,卢甫圣美术馆开馆,徐晓红慷慨出借了自己收藏的卢甫圣作品布展。当年已七旬的卢甫圣“回家”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分外激动,也对徐晓红的收藏举动有了更多的感怀。
“绘画是一种奢侈,而且是一种人人都可以享受的奢侈。”每每回味卢甫圣的这句话,徐晓红就说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因为能时时享受到这种奢侈。他也因此愿意将这份奢侈公之于众,与更多人交流同乐,让大家在享受这种奢侈的同时,升华生命的状态。
记者 吴旭华
本文编辑: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