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山中寻古迹,南泉寺里遇诗翁

太甲山中寻古迹,南泉寺里遇诗翁

文/姜苗林

期盼了一宿的雨夹雪,只看到地上湿漉漉的。来到太甲山下的东郭而庄,除了天气有点阴,气温并不像预报的那样寒冷,也没有风。也许在登山的过程中会飘起雪花吧。

一条土路往太甲山方向延伸。走不多远一个拐弯,看到一处“梨源山庄”的简易牌坊,再往前被一扇铁门挡住了去路。几声狗叫,打破了早晨的宁静。有狗就一定有人住。

太甲山中寻古迹,南泉寺里遇诗翁

铁门没有上锁,轻轻推开,像是一处私家庭院。一座红色的四角单檐方亭,一处垒砌的半亩池塘。一边傍山,一边临田。几通石碑横卧在池塘一旁。这里就是南泉寺遗址。再次环顾四周,并没有发现断壁残垣,只看到在庭院的西南角还有一扇栅栏门。那门关闭着。近前往院子里面探视,只见一座古朴的亭子矗立在院子中央,让人一眼就能看得出那亭子年代久远。正有些遗憾不能进到院子里面近距离的观赏,一位老者提着一只不大的白色塑料桶从拐角处走了过来:“到院子里面来看看吧。”

“不好意思。打扰了。”

太甲山中寻古迹,南泉寺里遇诗翁

打开院门,进到院子当中。原来这里已经改做了饭店。新盖的房子略显仿古气息。只是近来没有生意,已经停业了。“老哥今年多大年纪了?”“七十岁了。”

老哥姓王。老两口长住在这里,也算是照看院子吧。

“这座亭子是南泉寺的老亭子吗?”

“嗯。名字叫赞和亭。”

亭子是四根粗壮的石柱搭建的。横梁和亭子的顶部也都是石头的。年代久远,亭子呈棕褐色。横梁之上写着“赞和”两字。

读那赞和亭子上的对联:声谐六律达三界,韵叶五音彻九霄。

“和在这里要读唱和的和;叶在这里要读协音。”王大哥纠正道。

“这里还有一处泉眼啊?这就是南泉吗?”院子的一角有一处青石垒砌的洞穴。滴滴答答的有水声。

“嗯。现在水不大了。接一桶水要费好长时间呢。”

太甲山中寻古迹,南泉寺里遇诗翁

有些遗憾。一座亭子,一处泉眼。再没有什么古迹了。正要转身离去,忽听王大哥说:“我写有几首律诗,想不想听。”

“诗?在哪里?”

“都在我的肚子里面呢。”

仔细看这位王大哥,身体瘦弱,穿一件黑色的棉衣,领口外翻,一顶棉帽。一身老实巴交的农民打扮。

“南泉青青翠竹下,泉水哗啦啦。问它哪里去,下去找莲花。”

王大哥一改本地化的口音,尽量用普通话读。显然这诗写的是院子当中的那眼南泉。这时才发现院子当中还有一簇翠竹。外面院中的那方水池叫做“四清水池”,在王大哥的诗中被称作“莲花池”。

“你看对面的那座山峰像不像一座雄鹰?我看就是雄鹰:万里长空谁敢问,唯我雄鹰敢探寻。天生一个英雄志,风吹雨打更坚韧。”顺着王大哥手指的方向看,对面的山峰像一只鹰傲视天空,两侧是展开的双翅。像极了。吟罢这首诗,王大哥的两眼炯炯有神。

太甲山中寻古迹,南泉寺里遇诗翁

“还有:赞和钟石亭,已近千余年。但闻钟声响,不知到何年。”这分明是写的那座千年古亭了。可是钟在哪里呢?

“还有太甲亭呢:太甲山下太甲亭,太甲亭下莲花池,池内莲叶绿如碧,花开盛夏有白红。池内鱼儿来回游,树上鸟儿啼声鸣。风水宝地南泉寺,翠柏满山常年青。”刚才看到的那座四角单檐亭子就是“太甲亭”了。

王大哥最得意的就是这首诗了。“诗歌要有真情,要能打动人。有人说我这些诗不讲格律,有没有格律都无所谓。”王大哥一副狂傲不羁的样子。他的诗性像是对面颇似雄鹰的那座山峰。王大哥情满自溢,这几首诗已经烂熟于心了。

临别,王大哥送到门口:“那几首诗多让人看看提提意见,好的诗是众人修改出来的。”这声音在空旷的院落里回响。

太甲山中寻古迹,南泉寺里遇诗翁

没有飘雪的山里,却是满满的诗意。从南泉寺遗址往前去就是登山的小路了。林密路窄。南崖泉所处的位置更为险峻。一侧的钟乳石崖壁上似有泉水溢出。沿崖壁下的小道继续往前走,是太甲山摩崖造像石刻。三尊石像一大两小,面朝东方,久久地凝视着南泉峪。登顶则是一片云顶草原。那草即便是枯萎了,也不失金黄色的美丽。对面是油蒌寨,刀劈开一块巨大的岩石,稍有震动似乎就会轰然倒塌。绕过油蒌寨,一条小路通向透明洞……

太甲山中寻古迹,南泉寺里遇诗翁

七律(新韵)

南登太甲不闻钟,

路断梨源犬吠声。

深院半池浮藻水,

柴扉一缕翠竹风。

偶临旷野行吟地,

独立初冬赞和亭。

莫问农家何所欲,

山头振翅展雄鹰。

太甲山中寻古迹,南泉寺里遇诗翁

11.27

壹点号 畅叙幽情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74 字。

转载请注明: 太甲山中寻古迹,南泉寺里遇诗翁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