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花”在“银丝带”上闪耀

2月4日晚,2022北京冬奥会主火炬在开幕式上正式亮相。场外,在主火炬点燃后,位于鸟巢和水立方之间颁奖广场上的火炬台以及位于张家口和延庆的火炬台也被依次点燃。晶莹的“雪花”和灵动的“银丝带”相向旋转,轻盈而优雅,成为此次冬奥会的亮点之一。

“大雪花”在“银丝带”上闪耀

位于国家体育场的火炬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供图

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介绍,三个场外火炬台均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教授带队设计。火炬台的造型在开幕式主火炬的基础上增加了环绕的“银丝带”以及镜面底盘,以起到支撑、稳定的作用,将开幕式上的“大雪花”以中轴固定的方式予以呈现,总高约11米,底座台面直径约20米,其中奥林匹克中心区火炬台底座台面下部增加了一个1.3米高、外直径21.5米的不锈钢裙边底座。

2020年11月,马赛团队受邀来到张艺谋导演工作室,张艺谋介绍了近几届奥运会主火炬的设计趋势:越来越贴近群众,突出简约、纯粹、环保、科技理念,能够抵御严寒、强风等不利气候条件,并能够在赛后永久保留。出于保密原因,张艺谋只简单介绍了国际奥委会通过的主火炬核心图形是直径10米的圆形薄片,希望火炬台主创团队能够从设计的角度赋予核心图形更多的艺术美感,同时在满足功能、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核心图形更多精妙、复杂的运动。

接到设计任务后,马赛组织工业设计系、雕塑系的师生进行了多次分析、讨论,最终锁定了雪花形象,并从艺术造型、结构、燃气功能、运动等多方面展开论证与设计,在短时间内提交了多套设计方案。去年3月份,团队设计的方案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银丝带”造型紧紧萦绕着象征世界各国携手走向未来与和平的橄榄枝,在不同角度下呈现的高低起伏变化形态,是对冬奥会众多赛事项目速度、激情、节奏、跃动等特征的抽象表达。

为了兼顾火炬夜间的动态效果,团队在“银丝带”、橄榄枝和底座转台上均随形设置了灯带,并在灯带外层添加镂空的小雪花格栅以修正光强效果。整体灯光效果以橄榄枝为核心,“银丝带”、底盘灯光与之配合,营造出冬奥运动强烈的速度感、节奏感和冰雪的圣洁感。机械传动的电机固定在地面,氢气通过旋转连接器、内部中空管道进入到火炬,实现了美观与实用的兼备。

在此次设计中,主创团队与清华大学土木、机械等学科交叉合作,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火炬台要满足抵御严寒、强风等不利气候条件的要求,清华大学土木学院石永久教授根据相关国家标准、雕塑所在地历史天气数据等,综合考虑风载、雪压以及自重等因素,与美术学院团队一起最大限度地保留美学理念,并有效地提高了橄榄枝支撑点的强度。在材质方面,主创团队经过大量的实验,最终选择了易弯折、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和耐低温特性的不锈钢材质,并运用了8K抛光工艺。

据悉,在冬奥会之后,冬奥会三大赛区火炬台将作为奥运遗产永久留在张家口、延庆等地,成为人们美好的冬奥记忆。

(原标题:冬奥会三大赛区火炬台体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 “大雪花”在“银丝带”上闪耀)

来源:北京日报 | 记者 王广燕

流程编辑:u029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37 字。

转载请注明: “大雪花”在“银丝带”上闪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