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吴俊松
北纬21°~26°,东经99°~104°,
大山如潮、巨河奔涌、
森林苍茫、云海翻腾。
哀牢山和无量山两大山系,
耸峙亘古;
红河、把边江、澜沧江,
日夜喧腾。
向西北,连接横断山脉,
直上喜马拉雅;
向东南,直奔南海。
这里是哈尼族美丽富饶的山乡——
中国滇南广袤的高山峡谷地域。
2500年前,
哈尼族祖先从西藏高原来到云南,
在存在了2200万年的莽莽哀牢山上,
数十代人,砌起围墙,
引来山泉,垒起白骨,堆起血泪,
把连绵无垠的山地开垦成良田。
而在巍巍青山之上,精灵般的哈尼族姑娘贝莎玛,曾无忧无虑地在镜子般的稻田里歌唱,波光般的田埂上跳舞,调色版般的稻穗中游戏。
如今贝莎玛30岁,在外闯荡十多年后,再次回到儿时记忆中的家园——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在农耕社会时期,哈尼人建造的每一个家园都是世外桃源。但时过境迁,祖辈们固守的家园已跟不上时代。
国家要投入几十个亿在元阳修高速、建机场。国之达,中华之一隅方有通达天下之途,哈尼人千年农耕稻作之地方为世人喜之。
世界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连绵不绝的哈尼梯田不例外,那些有着坚实土墙、厚重草顶的“蘑菇房”也不例外。
过去,传统哈尼族蘑菇房的一层是睁着铜铃般大眼的牛羊,二层是主人在火塘边饮酒吟唱,第三层是满仓稻粮和小儿女们窃窃私语。
而今哈尼人的“蘑菇房”逐渐被钢筋水泥房子取代,房屋中央没有了火塘,楼下也没有了牲口,电灯像水果一样结在大梁上。不太冷的夜里,老人们失魂落魄地躺在席梦思床上。门外的公路一具九曲回肠的肉身,也不知道轧过了哪位神灵的躯体。
过去,有两三亩地、几棵果树、一头牛、几匹马,然后唱歌跳舞绣花喝包谷酒,日子就好过了。现在,他们看着电视里闪闪发光的奔驰轿车、摩天大楼,心神摇曳。年轻人们想借着河鱼尾巴游去广州,想背着苍鹰翅膀飞去香港。
可是,他们面对这个世界却总是茫然不知所措。贝莎玛的弟弟16岁时,跟一群男孩子去东莞见世面,拿着每个月3000元的薪水,不到三个月又跑了回来;同在深圳工作了十多年的堂叔,在深圳拿着近万元的工资,带着湖南的妻子也回来了——
异乡装得下他们的梦想,
却装不进现实。
那一年,刚从“春蕾班”(“春蕾计划”是1989年由中国儿基会发起的旨在资助西部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德政工程)毕业的贝莎玛,害羞腼腆,却又亭亭玉立。不仅模样可人,身材还好,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就被深圳民俗村主题公园选中,成为一名民族舞演员。那时,深圳从一个小渔村一夜变成了中国的窗口。
在旁人眼里,贝莎玛是一名漂亮的少数民族演员,而在贝莎玛的眼前:有彬彬有礼、有无私帮助、有自以为是,有珠圆玉润、有好色多情,如同上演着一幕幕都市肥皂剧。
年轻人赶往繁华都市深处,任何神灵都无法阻止人类走向未来的步伐,但贝莎玛依然期望梯田里洗澡的水牛、山上乱窜的猕猴、泥土枝叶间的小虫、村边巨大的寨神树,和以前数千年一样,与哈尼人和平共处。
贝莎玛30岁,
她终于回家了。
而如今她的故乡,
既是哈尼人的家园,
又是摄影人和游客的天堂。
信息时代与农耕文明完美交织,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是人性的本能。老虎嘴、多伊树、箐口三大梯田区被划为旅游风景区,每年游客量持续走高,其中自驾游客占65%。高铁去年已至红河州州府所在地蒙自。横亘于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小。哈尼人也开始了尝试,一家家客栈,一间间餐馆,一个个超市开了起来。
随着更多的人们进入城市,
哈尼人的生活不再完全依赖稻田出产了。
元阳哈尼梯田多依树景区,三面临山,一面坠入山谷,常年云雾缭绕,犹如一个大海湾,云海奇景堪称一绝。标志性景点老虎嘴,能隐约看到一匹疾驰的骏马。
红河哈尼梯田是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一项奇迹,其所呈现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独特壮丽的梯田文化景观,中外任何梯田都无可比拟。
水是生命之源,是哈尼族稻作农业的命根子。所以,哈尼人极度尊重水,虔诚地祭祀水神,祈求水神守护庄稼生长。
当满月当头,哈尼族人对月真诚参拜,在海拔两三千米的哀牢山上,月亮几乎伸手可摘。
哈尼族一年中有“普玛突”、“苦扎扎”和“密色扎”三大节日,按照哈尼族的历法节令,春耕栽插大忙季节的农活全部结束时,要过“苦扎扎”节,十月秋收时还有“新米节”。各地习俗、时间、叫法、仪式和祭品或有不同,但殊途同归,目的都在于祈求谷神守护庄稼,护佑水稻生长和稻田丰收。
生怕客人没吃好住好,几乎是云南少数民族与生俱来的特征,热情好客是贝莎玛的本色。在贝莎玛看来,家乡虽然有幻境般的美景,但还却缺少旅游服务,游客们来看风景,却很难留得下来。贝莎玛回到家乡后,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事业,亲手设计了一座“透明蘑菇房”民宿供旅人住宿。
一切都看似完美无缺,可是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要不了几年,就要面临上学和成长的现实问题。从大城市走过一遭的夫妻俩,最大的心病就是目前乡村教育相对落后的现实问题。
哈尼人自从发现云南哀牢山这片好山好水,就再也没有离开,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结束了千年的迁徙之旅。哈尼族有自己的诗,他们的语言曾依靠口口相传(哈尼族文字创制于1957年),充满着农耕时代的温情。
我住在梯田间自己的房子里
我的房子是泥墙茅顶的,矮矮的
您顺着一条一条的田埂走过来
您要孤独地走过很多梯田
田里的水会映出您的身影
您会心情愉快,忘却忧伤
请您一定要找到我
那坐在泥土墙的根脚沉默不语的人
就是我
——哈尼族诗人哥布
文章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