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进步的中国会赋予国民更多自信

开放进步的中国会赋予国民更多自信

近日,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文写道: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中国年轻人一直敦促本国领导人向西方学习,但如今,他们不仅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感到愤怒,而且对西方最基本的社会和政治理念表现出了越来越蔑视的态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

此类“世易时移”的吐槽近些年频繁出现在西方舆论场,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看待西方的态度成为外媒的重要观察对象。有人从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千禧一代”心中降温得出美式价值观恐失魅力的结论,有人从中国消费者不再为苹果手机和特斯拉汽车而疯狂看到美国制造的危机,也有人开始反思诸如“为什么在美国留过学的日本人会去中国工作?”

种种论断科学与否暂且不论,但仅从设问即可看出,即便是“自省”,里头也透着一股深深的傲慢。面对商品,理性消费者当然“只买对的”;面对外部挑衅,特别是对本国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的伤害,哪国国民都有权表达愤怒,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表现。中国人平视西方、平视世界,如果一定要将这种自信的“平视”解读为“蔑视”,那只能说明,西方一些人还沉浸在“唯我独尊”的迷梦中,还希望中国人继续妄自菲薄、卑躬屈膝。

大国的成长,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反映在精神层面。国民心态的变化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扎根于现实,取决于国家的荣辱兴衰。

曾几何时,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国门,也震碎了中国人的自信。几千年的辉煌文明史与近世的衰落形成巨大反差,带给国人强烈的屈辱感,“器不如人”“技不如人”“人不如人”等心理开始蔓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枷锁,实现了民族独立,但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还是严重压抑了国人的自信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社会的富足给刚刚踏出国门的人们以极大冲击,一些人对域外风潮产生了近乎偏执的崇拜,张口闭口就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

开放进步的中国会赋予国民更多自信

“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羡慕、犹豫、迷茫……这些在改革开放之初萦绕在国人心头的情绪都是自然反应。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的教训,让我们放下纠结,坚定地走向世界。今天再看,正是坚定的改革开放、坚决地发展图强,带动了国民自信的水位日渐上升。投身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铁律,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更重要的是,中国这一崛起过程是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的。作为亲历者、见证者,中国人得以在巨大的时空范围内去比较不同政治制度的效能、不同经济模式的利弊、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特别是近些年,无远弗届的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门槛,也为民意表达、公共讨论提供了便利平台。国力差距和信息鸿沟的进一步缩小悄然改变着国人的认知——中国有不足之处,更有特色优势,日新月异的进步肉眼可见;西方有发达一面,也有深层矛盾,谈不上什么“灯塔标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方被捧上神坛,既是发展实力使然,也有话语权力的渲染。但近些年,在世界发展坐标向东方转移的同时,西方社会自乱阵脚,传统话术在现实冲击下正变得愈发无力。仅以美国为例,自诩“人权卫士”,但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超过50万、日均110多人死于枪击;标榜“民主典范”,但不择手段的党争互撕、激烈火爆的选民对峙让其颜面扫地;打造“自由贸易旗手”人设,却动辄“退群”“脱钩”“筑墙”……种种自我暴露之举,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光环之虚妄、神话之易碎。

从仰视到平视,透过国人看西方视角之变,我们感受到了国民心态的日渐成熟,更体会到了促成质变的内在逻辑。平视世界是要有资格和实力的,“站起来”是基础,“富起来”是支撑,“强起来”是保证。这一切,都不会有人赐予,也不会从天而降,只有靠自己“越是艰险越向前”地去拼,“一个汗珠子摔八瓣”地去干。

开放进步的中国会赋予国民更多自信

真正的自信,不是因业已取得的成绩而自大,而是能够以一种客观、理性、务实的姿态,看待自身的成绩与不足,回应别人的吹捧与抹黑。这个意义上,保持开放环境,坚持国际视野,我们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看清自己的位置、走好自己的道路。

有亚洲问题专家曾感慨,“自1978年以来,世界人民见证了不同国家的兴盛和衰落、各国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全球秩序结构的不断重组,在这个变动的世界中,唯一不变的是中国对改革开放日程表的坚守和为此做出的持久努力”。开放的中国将继续拥抱世界,做好自己,并赢得更光明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39 字。

转载请注明: 开放进步的中国会赋予国民更多自信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