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巷22号
庭院“碧水石虹” 从清末流淌至今
金刚巷深处有一座红墙小院,这是清末民初泉州名医陈国珍的宅第。踏入小院,一道围墙似把世间喧嚣隔绝开来。宁静清幽的小院,颇有几分“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宅子深处,深潭上拱桥卧波,这是从清朝流传至今的“碧水石虹”残景。陈家人守着这一坊间有名的传统园林,以数代人的躬耕,传承医者仁心,谱写杏林佳话。
昔日大洋楼
仿鼓浪屿风格建造
踏上小径,80岁的庄阿姨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门。
这是一座三层高的洋房,前有庭院,花木葱茏,散溢出浓浓绿意,桂花清香丝丝缕缕,浮动在空气中。洋房已有近30个年头,1992年改建洋房时,主人超前的审美观与日复一日的细心养护,使它的内部装饰历久弥新。
1962年,庄阿姨作为“新嫁娘”从晋江嫁进陈家时,宅院并不是这番模样。“以前是两层高的洋楼,仿上世纪30年代鼓浪屿建筑风格建造的。”在庄阿姨的印象中,当年陈家洋楼很大,占地面积约2亩多,前有石埕,后有花园,园里的果树多达十几种。旧时的后花园,亭台池沼一应俱全,池中锦鲤浮游,园中花鸟如画,一派私家园林景致。
洋楼是庄阿姨的公公、清末民初泉州名医陈国珍创建的。陈国珍祖籍泉州城东埭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有所成的他前往厦门开了家私人诊所。后来,陈国珍回到泉州城内金刚巷,买下巷中林氏古厝及大片土地,又请来建造师傅盖了这座洋楼。庄阿姨回忆,洋楼原有的范围很大,金刚巷的银行宿舍和隔壁的妇幼保健院宿舍都曾是洋楼的一部分。
曲径通幽处
藏“碧水石虹”美景
闽南人喜欢建功立业,有钱人家建大厝,一进两进三进四进,没钱的则版筑个小土屋也不落下。选择叶落归根的陈国珍,把大笔资金拿来买地盖楼,到了后期,资金有限无法十分顾及洋楼的装修。1962年,庄阿姨嫁进来时,洋楼天花板开始剥落掉灰,但依旧挡不住洋楼的美。
这洋楼甚至吸引了电视剧《潘玉良》剧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剧组在多方踏访后,最终选择到陈国珍宅院拍摄。“剧组在厨房、后花园和我的房间取景,大概拍了半个多月,吃住都在洋楼里。”当时庄阿姨房里有一张雕花古眠床,剧组拍摄时不小心弄断了一根床雕,不过陈家人并未放在心上。
当时,此剧女主角潘玉良由演员郑振瑶饰演,在泉州拍摄期间,庄阿姨经常看到郑振瑶在宅子的后花园散步。当时的后花园有个约150平方米的深潭,潭水绿油油的,一座石拱桥横跨水面,依稀可见清代私家园林的绰约风姿。
“1992年改建时,水池北边被填平,如今只剩下120平方米。听长辈说过,公公买的是清朝文官的古大厝,石拱桥和园池都是清朝保留下来的。”庄阿姨带领我们走进洋房的后落,绕过石砌的月洞门,眼前便是有名的美景“碧水石虹”。
初秋的深潭,老去的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了一池锦水。陈国珍大儿子一家住在宅子后落,他们站在石拱桥上,挥舞着网兜,捞起翠菱和浮萍,准备在池中养鱼。
贯通中西
陈家三代行医济世
陈国珍是泉州民间有名的医生,他博采众长,融汇中西,尤为擅长内科和小儿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在自家洋楼辟出一间房作诊所,与主攻妇产科的大儿媳一起为医患把脉问诊。庄阿姨至今记得,陈国珍自行研发的一款名叫“胃特灵”的药,在调理肠胃上疗效显著,因而备受患者热捧,甚至远销至菲律宾。
陈国珍的大儿子、女儿和孙子陈祝团,皆承其衣钵,行医济世。陈祝团从医之外,还是位“鸟痴”,长年生活在这个庭院,看着碧水石桥,听着院子树上的鸟鸣,他对小鸟有了特殊的感情。
陈祝团从20多岁开始养鸟,他在院子树上、屋前挂十几个大大小小的鸟笼,曾养过画眉、灰燕、长尾四喜、乌鸫。每天喂它们,逗它们,听鸟儿叽叽喳喳,看静如流水的日子,一天天轻轻划过,正如院中石桥下的那泓碧水,从清末的旧时光里,缓缓流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