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沙沟这名字,我想起了沙枣,沙地里长出的甜枣。我想,沙沟,是不是一条铺满了黄沙的狭长地貌?
想当然的结果,是错大发了。看了沙沟地图,四面环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脑袋里冒出了“蒹葭”,难道沙沟古镇,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美人?
石梁桥眺望
可能真是!沙沟古镇的前身,是射阳湖腹地的一个小岛。古镇的历史很长,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长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财神范蠡。虽说“春秋无义战”,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范蠡,却因此留名。这位干什么成什么的高手,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功成身退,曾经隐居在这里一段时间。
岛上最不缺的是鱼,最难打到的,也是鱼。那是没有什么“高科技”的时代,工具也很匮乏、范蠡根据观察实践,总结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经》。范蠡后来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改名换姓成了陶朱公。想来,这段隐居,给了他养精蓄锐后的能量。
从后来沙沟古镇的发展来看,多少还遗留了范蠡的经商遗风。沙沟是盐都、建湖、宝应、高邮和兴化五县市交汇的中心,又是江苏省的地理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自古成了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水上交通的中心。
是啊,四周都是水,在水中央的沙沟镇有多重要?南来北往的商旅,都必须在这里停留打尖。由此给这里带来了商贸繁荣的机会。它周边有多少水?两湖六荡!两湖是大纵湖和郭正湖。六荡分别是南荡、花粉荡、官庄荡、王庄荡、团头荡和洋汊荡。从上面的介绍可知,四周的两湖六荡不是虚指,而是全部有名有姓。
凝固了岁月
发达的商贸,丰饶的物产,沙沟古镇有了“金沙沟”美誉。古镇区像一条鱼的造型,居于镇中的大街小巷,呈现“鱼骨状”的格局。居高俯瞰,是“镇在湖中、河在镇中”。
从通衢大道转个弯,便是沙沟镇进镇的石梁桥。站在拱桥上远眺,大美的水,如诗如画。石梁,沙沟之前众多曾用名中的一个。石梁不是有石头的桥梁,而是明代一个出自沙沟的清官。他名叫万云鹏,字石梁。后人们为纪念他,将镇子改了他的名字。后来的清政府不允许用明人的名字为地方命名,便更名沙沟,沿用至今。
沙沟镇现存七十五条巷子。以姜家巷、张氏名宅、赵家大房、旧时理发店、路边铁匠铺、明清时酱园、和鱼市口老街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为最大看点。沙沟的古建筑,介绍说是徽派建筑,却与我们熟悉的粉墙青瓦马头墙有毫不相同。
房子两层为多,少见徽派建筑中高高小小的窗。每家门檐上头两边,有向上翻卷的特制砖片。中间或有“喜”字,或有“福”字。大门的门槛前,还有几级台阶,起高门大户的寓意。门锁用传统的“地龙”形式,蚁鼻造型。还有一些大宅门的门额,保留了精美的雕刻。
翻卷的屋檐,抬头见喜
四大房,是沙沟至今引以为傲的历史。姜家,据说与姜太公相关;王家,可以追溯到王祥,那位“二十四孝”之一的“卧冰求鲤”故事的创造者。而清代著名诗人刘沁区、国大代表赵阎生等,代表了另外两大房的昔日荣光。
前大街、后大街、南大街、姜家巷、益民巷等,全部古色古香,保留了未被改动的明清建筑。每一个街巷,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譬如姜家巷的大磨子,既有天圆地方的阴阳和谐,又有八卦的乾坤天地。元代的姜家进士爷,为了家族和后人祈福避灾,放置在姜家巷交叉口。这种不多见的祈福形式,据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姜家,终于成了古镇四大房之首。
在姜家巷一个普通的民居大院里,一株三百五十多年的紫薇花,每年盛开出千百朵绚烂的花儿。主人家与花儿相伴了好几代,代代对这棵树爱若珍宝。小小的四合院,因为这棵树变大了。它大出了沙沟,被每一个来这里的游客带回自己的家。总有一天,这个小院,这棵老树,会走向世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不在树还在,还会开花结子,瓜瓞绵绵!
老树新枝
沙沟的商业繁茂从久远的古代,一直到民国初期。解放前后,沙沟还保留了几个较大的行业:典当行、南北货、土烟、绸庄、酱园、药店、米行等。随着新中国交通形式的改变,以船为唯一出行工具的状况逐渐改变。围绕在水中央的沙沟镇,像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一样,躲进了城市繁华的背后。
在一面已经“膨胀”的墙壁前,我们看到了不同年代修补的痕迹,不同厚度的砖头正好代表了不同的三个朝代。清代、明代和唐代。据导游说,这堵墙看上去颤颤巍巍,依然有人居住。这样的状态已维持了一百多年。我们以为的“危房”,只是我们的观感。“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代大学士张英写给家人的一封信,说明了江山代传,物是人非的真理。
今天,沙沟镇迎来了发展的好时光。众多古镇的喧腾,反衬出这里的优雅静谧。到这个清净的地方走走,轻松放松。但愿这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魅力古镇,在再度辉煌后,不要沾染太多的铜臭味!我们周边同质化的古镇太多了。有特色,才有吸引力
唐代的虹桥穿越了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