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都水族水书。
贵州榕江平乐苗族百鸟衣男盛装。
清代彝族皮甲。
贵阳市南明河畔,一座别具特色的三叉弧形建筑巍然挺立。建筑整体造型像侗族鼓楼,6个面呈“山”字形,每面都有用于分隔楼层的横条,远望好似山坡上的梯田。这便是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2009年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收藏中国西南各民族特别是贵州18个世居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实物资料为主,藏品类别涵盖传统服饰、银饰、面具、生产生活用品、民族文献古籍等,现有馆藏文物1.7万多件(套),民族图书、文献6万余册。
多个民族相聚贵州
贵州是中国古代民族交汇的大走廊。历史上,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从不同方向进入贵州,逐渐形成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等18个世居民族。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基本陈列“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由“千年之行”和“大美不言”两部分组成,“千年之行”系统展示了贵州18个世居民族的历史、分布和特色文化。
进入序厅,两侧墙上的画引人注目。高山起伏,云雾袅袅,山间有不少人,或耕田劳作,或策马奔腾。走近看,还有海马、贵州龙、铜车马等图案点缀其间。“这些图案元素体现了贵州的地质特点、考古发现、少数民族传说等。远古时期,贵州地区曾是海洋,后经地壳运动演变为陆地,有很多山地和丘陵。”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讲解员李姝爰介绍。
贵州是中国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苗族又是贵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族人遍布全省。走进苗族展区,互动电子屏上显示了苗族5次大迁徙的时间、路线,展柜里陈列着从各地征集而来的苗族服饰、银饰、木鼓等。一件华丽的百鸟衣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贵州榕江地区苗族男子参加牯藏节等隆重祭祖典礼时所穿戴的盛装。衣服周身绮丽的鸟纹图案反映了苗族鸟崇拜的观念,寄寓了民族兴旺繁衍的愿望。
在布依族展区,靠墙悬挂着3面铜鼓,用手轻敲,响起低沉而悠长的鼓声,仿佛置身于布依族神圣的仪式现场。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配以被称为“十二调式”的传统曲牌,常用于庆典、祭祀等仪式中。布依族铜鼓十二调通过一代代口传心授沿袭下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侗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侗族大歌、侗族鼓楼和风雨桥名满神州。让侗族人民引以为傲的,还有传承了千百年的款约制度。侗族展区陈列着从贵州清水江一带征集的侗族文书,主要以地契和林契为主。清水江流域一度以木材贸易为支柱产业,当地百姓靠订立契约文书来规范经营行为,管理调解林业市场,保障大规模人工造林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柜里的黎平岩洞《禁碑》(复制件),对于红白喜事、孝顺父母、同寨矛盾处理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侗族人民用这样的款碑将劳动分配、婚姻制度和人际交往中需要遵循的规范记录下来,要求大家遵守,可以理解为这是过去侗族人民的‘民法典’。如果遇到新的问题,他们会在鼓楼里集合,开会商讨出新的规定,再刻在新的碑上。” 李姝爰说。
土家族姑娘哭嫁用的手帕、水族百科全书“水书”、回族饮茶用具、白族可以两面穿的“白素衣”、畲族粑槽舞道具、毛南族猴鼓、仫佬族翘鼻鞋……在各个展区,不同民族的代表性物品讲述着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
民族建筑独具特色
在博物馆三层的“大美不言”展厅,丰富的展品、生动的场景再现和多媒体互动设备,让观众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的耕作方式、传统民居、饮食服饰、织绣技艺、礼俗民风和歌舞技艺等。
步入序厅,两侧的巨幅风景画展现了气势磅礴的兴义万峰林和色彩浓郁的加榜梯田。在模拟的稻田场景里,放置着仡佬族抓耙、侗族打谷斗、龙骨水车等少数民族传统农耕工具。
展厅一角立着几棵仿真杉树。“这被称为‘十八杉’。” 李姝爰说,“过去不少老百姓靠伐木为生,但又怕把树都砍光了,于是他们约定,每当家里有小孩出生时,就在山上栽下一片杉树苗。18年后,小孩成人,杉树长大,嫁娶费用也有着落了。”
“黔味飘香”单元用镜子和桌子营造出“长桌宴”的视觉效果。桌前的触摸屏上有一份电子菜谱,列出了各民族的特色美食:苗家酸汤鱼、布依血豆腐、侗家腌鱼、彝族火腿……轻轻一点,美食便投影在桌上。
进入“宜居之家”单元,眼前的沙盘展示了贵州村落的形态——依山傍水,每个聚落如散珠般点缀在崇山峻岭间。“从沙盘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居住偏好。中间是苗族的村落,他们的建筑一般是吊脚楼,顺着山一点一点建上去;高处的是彝族,他们居住在贵州海拔较高的地方;侗族、水族多住在沿河的地方;布依族居住在山坳里,他们的房子多为就地取材建成的石板房。”李姝爰说。
往前走,可以看到多种建筑模型。吊脚楼多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水族等民族建造。他们世代依山建寨,为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单体建筑靠山一面依山势立地基于斜坡上,另一面以柱子支撑落于下层基础上,形成半边吊脚。
干栏式粮仓是用来收藏谷物的建筑。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村寨多把粮仓建在水上,用青石块垫脚,可以防鼠、防虫、防火灾。没有水的地方怎么办呢?“瑶族粮仓在底部柱脚套上光滑釉面的罐子,这样一来,老鼠就爬不上去了。”李姝爰说。
鼓楼为侗族特有的公共建筑,是侗家房族的标志,每一个房族都有自己的鼓楼。鼓楼不仅是族人娱乐、休闲的地方,也是全族集会、议事之地。鼓楼为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底部为多边形,顶部为多角形,楼层均为单数,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用桦槽衔接,历经数百年不朽不斜。
风雨桥、土墙房、石头房……各式各样的建筑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凝聚着各族人民传承千百年的智慧。
服饰文化绚丽多彩
贵州少数民族刺绣历史悠久,心灵手巧的各民族妇女用刺绣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形成色彩丰富、造型多样的装饰艺术。在“绣中乾坤”单元,一排展柜里展出12块绣片。苗族破线绣、侗族锁绣、苗族锡绣……每块绣片的工艺不同,图案各异,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
贵州民族服饰色彩绚丽,种类繁多,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霓裳世界”单元将各民族服饰按式样分为三类展出:对襟衣、贯首服和大襟衣。每套服饰都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征集而来,颇具代表性。
一组展柜里的4套服饰体现了黄平地区苗族女性从童年到老年的服饰变化。女童盛装上身点缀着不少银饰,下身为绣边中长裙,显得俏皮灵动;少女装以玫粉色调为主,裙子呈深色调,裙边花纹与上衣呼应,优雅而不失活泼;新娘装挂满了闪亮的银饰,只有在没挂银饰的地方,才能窥见红色的底裙;老年女装的底色和花纹都以暗色调为主,朴素而庄重。
走进“似雪银花”单元,各式各样精致华美的银饰令人啧啧赞叹。最惊艳的要数展厅中央独立展柜里的一顶苗族银冠。该银冠整体呈圆帽状,帽顶站立着一只展翅的脊宇鸟,帽身簇拥着上千朵银花,并镶有蝴蝶、蜻蜓等苗族崇拜的图腾,尾部拖着长长的银片流苏。在灯光映照下,银冠光彩熠熠,精美绝伦。
在人生的各个重要环节,少数民族都有特定的礼俗。“敬重礼仪”单元展示了从出生到成人、从恋爱到结婚、从年老到死亡的各种仪式及所用物品。“这是苗族青年谈恋爱用的花带。”李姝爰介绍,“苗族男女在芦笙场上相会,男孩若看中女孩,就会围着女孩吹芦笙,女孩如果也看中这个男孩,就会将腰上的花带解下来系在男孩的芦笙上,表示‘我也喜欢你’。”
在摆放祝寿物品的展柜,一幅苗族红底铺金八仙纹祝寿贺幛很有意思。李姝爰说:“这上面画的是八仙过海,但数一数却有九个神仙。其实第九个神仙就是这个寿星,祝寿的子女借此表达美好的祝福,希望老人能像神仙一样长命百岁。”
“藏品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年,我们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通过举办各类展览、社教活动、系列讲座和研发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的民族文化,领略多彩贵州的魅力。”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马丽亚说。(本报记者 陈隽逸)
本文图片均由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提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26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