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这个山区古村落要火了!

12月7日是大雪节气,然而博爱县许良镇下伏头村的千年古槐、古皂角树依然郁郁葱葱,庇护着这个丹河岸边的小村庄。当天,焦作日报等媒体记者和焦作文联、焦作市传统村落保护协会的专家等来到下伏头村考察,大家被下伏头村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所吸引。

博爱这个山区古村落要火了!
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大队部显示了下伏头村当年的辉煌。

丹河,是黄河北岸支流沁河的支流,古称源泽水、泫水、丹水等。发源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赵庄丹朱岭。流经晋城市和焦作市,是沁阳市、博爱县两地的界河。下伏头村位于丹河流出太行山口前的S弯中段。

博爱这个山区古村落要火了!
村中挂的玉米充满丰收的喜悦。

下伏头村是丹水流出太行山的最后一个村庄,往南是一望无际的怀川冲积平原,是竹林环抱、曲水绕屋的一个小村庄。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老家就在丹河边上,距下伏头村南5公里的江陵堡村就有李商隐家的祖茔和李商隐墓。唐代诗人元稹的《丹河》:“今朝西渡丹河水,心系丹河无限愁。若到庄前竹园下,殷勤为绕故山流。”写的就是这一片地方。丹河在这里绕行,犹如八卦形状,有人称下伏头是丹河八卦村。

古老的街巷。

下伏头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村里老辈人代代相传,下伏头有上千年历史。村中两棵千年古槐就是有力的证明。传说古村原名叫下大夫坟头,简称下坟头。大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官阶,仅次于卿,分为上中下等级,据说这块风水宝地埋葬着一位下大夫。后来人们嫌村名不好听,才改为下伏头。现代人分析村名的原意,估计也有夏季丹河频发大水,滔滔洪流在村南拐弯处被坚固的石崖挡住制伏的意思。

古槐。

村干部介绍,下伏头村现有董、李、张、王、赵五大姓七支,只有尚家是来自许湾的小姓,几百年来和睦相处,共同经营这块风水宝地。其中最早来的应该是董姓,明代来自沁阳闫斜村董家巷,居住在该村最好的位置董圪垱。董圪垱位于下伏头村西北最高处,过去寨墙高耸,寨门严实,背靠虎头山,脚蹬丹河滩,居高临下,实在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下伏头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出了不少人才。下伏头小学陆续走出了5个博士生,本村有3名。

村中老人介绍千年古槐的故事。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龙卿 摄

董家出过很多人才,抗击捻军的清代大名府总兵董占元,热衷于画竹的清代画家董世甲、董风浩父子,均为下伏头村董家人。

下伏头村小学的位置原有一座庙,人们称之为水三官庙,祭祀龙王、山神、天官等。周边许多村经常来此求雨。因为祭祀活动,下伏头村与砖井村、高庄村、郭顶村结为社亲,这几个村天旱时会来此祈雨。

山上土地较为难得,加上石料等丰富,人们就地取材,营建了石头房、土房、窑洞等民居。当地居民尽可能地利用山中平坦的小块台地等处建造房屋,房屋营建依据地形地势而富于变化,并不拘泥于朝向等的限制,同时利用地形高差营建立体化的空间结构,可以节省更多的空间,把较好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下伏头村极具特色,清一色的两层砖瓦小楼纵横有序,形成整整齐齐三横两纵的街道,村中心有棵高大的千年古槐,如同硕大的雨伞为村民遮挡风雨。

下伏头村西有一幢结构紧密的三层楼房大院,已有50多年历史,底层是石砌的窑洞,上面两层是砖混楼房,有街坊七间、南北厢房各九间,上房是高大的戏楼,上面刻有标准的宋体大字“下伏头影剧院”。陪同记者采访的本报“金牌读者”张飞跃说,“下伏头影剧院”是他的父亲张怀珍写的。现年85岁的张怀珍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村里第一个考取北京地质学院的大学生。

博爱这个山区古村落要火了!
在外工作的张飞跃(中)时刻牵挂着下伏头村的父母,每周都要回家看望两位老人。

焦作文联王利江深有感触地说,下伏头有三多:一是古树多,有千年古槐,还三四百年的古槐以及上百年的皂角树等。二是古建多,二层楼的古石头房、古土坯房以及古石墙、窑洞等,证明了村里人的勤劳与富裕。三是古水磨多,说明以前丹河水丰富,这里有江南水乡之美,同时也证明这里的前辈擅长利用自然的智慧。建议有关部门抓紧对这个古村进行保护,对老旧民居进行修复,并进行开发利用,利用全域旅游这个良好时机,再创下伏头村新时代的辉煌。

来源:焦作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08 字。

转载请注明: 博爱这个山区古村落要火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