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窑洞民居,村庄里最温暖的符号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东南部,子午岭西麓,境内黄土是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风成土状堆积物,距今已120万年。黄土层最厚处达200米,因黄土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早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正宁先民在这里教民稼穑,挖窑洞居住,《诗经》称“陶覆陶穴”。

正宁窑洞民居,村庄里最温暖的符号
窑洞宽敞舒适,冬暖夏凉,极适合人们居住和饲养六畜,是中国西北民间建筑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遗产。窑洞营造简单,无需砖瓦,多在塬边、沟边和山崖下挖制,不占用地表土地,可谓是最省钱、最省料、最环保的民居建筑形式。窑洞建造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副业,干这一行的通常称为“窑匠”。“窑匠”干的活主要是掘崖面、挖窑洞,将崖面掘好后可处理成水波浪、一撅到等多种纹样,“窑匠”在剔削时将窑顶削成内低外高状,可使窑内的烟很快从高窗排出。技艺全面的“窑匠”还可砌火炕、砌灶台、砌烟筒等,窑挖好毛洞子干燥后,即可剔砌窑肩,窑洞开一门一窗一高窗,利于上下空气流通和采光,关闭还可保暖。

正宁窑洞民居,村庄里最温暖的符号
正宁窑洞种类很多,但主要的可分为三种,即明庄窑洞、地坑院窑洞和箍窑。明庄窑选址避风向阳,避湿就干;地坑窑一般在平原大上修建,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箍窑一般是用土培、砖和麦草土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

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我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历史见证;窑洞建造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硕果和重要财富,这一遗产我们要继续提倡和发扬。2007年9月,正宁“窑洞民居文化”被公布列入第一批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674 字。

转载请注明: 正宁窑洞民居,村庄里最温暖的符号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