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胡宇齐
盛夏来临,国内一些景区相继开启“免票模式”。陕西华山、江西庐山、吉林长白山、福建武夷山等知名景区,免票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网友纷纷留言“我想去看看” 。
疫情一度反复,让今年的旅游市场冷清不少。恰逢传统旅游旺季,景区推出减免门票等优惠举措,为的就是重聚人气,推动旅游消费复苏。而这种实打实的迎客姿态,除了收获线上热烈反馈,一众游客也在最直接地“用脚投票”。据统计,青岛崂山景区免票首日进山预约人数就突破4600人次,为前一天客流量的六倍多。
免票政策“获客”效果不错,但就目前来看,“吃螃蟹”的还是少数。在笔者看来,这纵然是一种“促销提振”,但对于旅游业长远发展亦不乏启发。景区运营必然需要大量支出,出售门票是收回成本最直接的选择。这种思路无可厚非,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景区因此躺在舒适区中,甚至发展出过分依赖高额门票、反而忽略配套服务的“躺赢”策略。旺季时,这招即便奏效也往往是“鼓了钱包,败了口碑”,淡季时则难免门庭冷落。长此以往,不仅让景区发展走向“死胡同”,也间接阻碍着当地旅游业的升级。
如今,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早已不是走马观花打卡了之,尤其是新一代消费群体更在乎体验的新奇性、舒适度和文化感。这意味着,“旅游资源的内涵不再只是传统的山山水水、文物古迹,一场表演、一顿美食、一家民宿都可能成为景区的核心资源要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圈地卖票”并不高明,跳出“门票经济”窠臼,激活多元经营模式,反倒会更有收获。一方面,景区可以进行全流程服务升级,瞄准目标群体的二次消费,进行沉浸式产品供给、个性化服务设计、智能化服务改造;另一方面,周边地区可以探索更丰富的特色供给,将重点放在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要素上,全方位带动当地旅游消费增长。
杭州西湖景区自2002年免费开放以来,10年间当地旅游总收入增长了近4倍。事实证明,一张免费的西湖门票,发挥了“引流”作用,延长了消费链条,带动了城市发展。疫情之后,国人的旅游需求有望再度井喷,各地多一些“门票经济”之外的思想解放,打造好“诗和远方”,更可能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