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氏宗祠
雄武寨寨门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虹 文/图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这对于嘉陵区世阳镇龙凤山村的村民来说,描写的正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不仅有明嘉靖年间的南京兵部尚书韩士英之墓,还有“石龙过江”“三大炮”“石棺材”“纱帽石”等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春意渐浓,白日渐长,在早春的一个午后,我们走进龙凤山村,看万物复苏的村景,观村里的历史遗迹,听韩士英的故事。
A因山脉形状得名
龙凤山村的名字源于村里的两座山。一座山外观像龙,名为龙山。与龙山相连的鸡公岭,外观像凤,得名凤山。两山相连呈龙凤状,故而该村得名龙凤山村。
“龙凤山是个老地名,自清代起,这个片区就叫龙凤山,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乡村建制时,这里就命名为龙凤山村。”龙凤山村村主任韩国平告诉记者,龙凤山延绵不断,从此处延伸到遂宁,因山体形状,遂宁的山被称为“龙头”,龙凤山村的山被称为“龙尾”,于是民间留下了这样一句传言,“龙头出了观世音,龙尾出了韩士英”。
龙山不高,但经过大自然成百上千年的精心雕刻,塑造出了许多人力所不能及的奇妙景观,如“石龙过江”“三大炮”“石棺材”“纱帽石”“天生桥”等。在韩国平的指引下,我们走进龙山,欣赏这些“鬼斧神工”之作,切身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从半山腰的村道路拐进上山路,起初道路还算平整,约两米宽,越往上走,道路越窄,直到人高的杂草淹没了小道。“几年前,曾有一位业主说要来这里考察,将这座山打造为旅游景点,我们十分高兴,将这条上山路开挖出来,但后来此事慢慢杳无音讯,这条路也逐渐废弃了。”韩国平一边走一边介绍,不出半小时,便到了山顶。
山顶是一条长约100米的无缝隙的巨石,宛若一条长龙盘旋在山上。巨石一侧是悬崖,一侧是郁郁葱葱的土地,石上布满了青苔,看起来确实人迹罕至。
“这一块巨石犹如巨龙的龙脊骨,山下就是曲水河,因此这个景观被称为‘石龙过江’。”韩国平说。站在巨石上,悬崖一侧还有一个景观,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形状犹如一口棺材,因此得名“石棺材”。传闻过去修道之人能够进入其中,里面很是宽敞,能够摆下几张桌子,住在里面,寓意“升官发财”。“石棺材”与“三大炮”相邻,“三大炮”为三个大小不一的石头,矗立在山顶。
龙山向曲水河上游延伸,中途山上形成一道自然的景观“纱帽石”,石头两边有两块小石,形如帽翼,远观似古代的“乌纱帽”,因此得名“纱帽石”。而今翠柏成林,天上有飞翔的山鹰、白鹤,地上有奔跑的野兔和山鸡。立于山顶,山林美景,尽收眼底。
B明朝兵部尚书韩士英的故里
韩士英出生于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在他几岁时,因家族人口繁衍昌盛,他的祖父和父亲移居马家沟(今嘉陵区世阳镇龙凤山村),从此,韩士英便在这里成长、学习。
韩士英自幼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勤习武艺。他自己还创造了“韩家拳”,在世阳场上交了很多的朋友。他乐于助人,爱打抱不平,当时人称“韩三哥”。
到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韩士英年满二十四岁。他骑上一匹小白马,直奔县城去赶考,一下考中了举人,其父十分高兴。但不幸的是,不久后韩士英的父亲却去世了。孝顺的韩士英决定放弃正德六年进士的机会,在家为父亲守孝三年。
正德九年(公元1514元),韩士英又进京参加考试,考中进士,录吏部主事,转户部郎中,开启进入仕途的大门。嘉靖年间,韩士英受命领兵部尚书衔,督师抗倭名将戚继光,转战沿海一带,将入侵倭寇驱逐出境。奏捷回师时,嘉靖帝御赐韩士英战袍玉带,并亲书“宫保尚书”匾额,令四川巡抚张士佩派人送往韩士英家乡悬挂,以彰功德。
韩士英生性刚烈,后来与权相严嵩政见不合,在官场很不顺心。在多次请辞后,回到了家乡龙凤山村。回到家乡的韩士英不问政事,与当地名流行酒、观物、吟诗。直到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韩士英在老家去世。
据说,韩士英去世后,为防止坟墓被盗,在为他出丧时,家人准备了48副棺材同时朝四面八方出殡,韩士英究竟葬于何地,一度成谜。经韩士英的后人考证,韩士英葬在世阳镇龙凤山村龙凤山的阁老坟群中。
如今的阁老坟,保留着韩士英故里碑牌、韩士英全身戎装塑像、陈以勤写的韩士英传记石碑、任瀚赠韩士英的诗石碑等遗迹。阁老坟下便是韩氏祠堂,每年清明时节,便有来自广东、福建等全国各地的千余名韩氏后人来此,共同祭拜韩士英。
韩士英虽已逝去,但他的精神却一直流传至今。2021年5月22日,在韩士英诞辰535周年之际,“四川·南充·嘉陵韩士英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其目的就在于积极有序开展韩士英文化研究与交流。
C弋氏获皇帝御赐敕命诏书
龙凤山村以曲水河为界,一边以韩姓为主,一边以弋姓为主,两大姓氏的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离开韩氏祠堂,随着蜿蜒的山路向前,一块写有“弋氏祠堂”的指示牌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半山腰,一座红墙青瓦的四合院立于眼前,房前挂着红色的灯笼,十分别致。两棵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黄葛树分别种于左右两侧,像两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依然坚持守护着他们的后辈。
走进弋氏祠堂,一块斑驳的石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石碑上的刻字已经不甚清晰,依稀能辨得“奉天承运”“嘉靖三十二年”等字样。“这块石碑上刻的是明朝嘉靖皇帝御赐先祖的敕命诏书。”弋氏宗亲组委会会长弋清铭介绍,这块碑是前些年,族人在地里挖出来的,经过仔细辨认碑文内容,确定是嘉靖皇帝赐封给先祖弋赵氏老夫人的。弋氏族人在第九世最为辉煌,弋中和考中进士后,官至户部主事,后任云南永昌府知府;弋中孚任陕西镇安县知县;弋中立后代簪缨不绝,三人都是八世祖弋纶与赵氏所生。因为三人对百姓所做实事较多,口碑较好,明朝嘉靖皇帝为表彰其母弋赵氏教子有功,于是颁布一道诏书,褒扬弋氏家风。这道诏书后来被弋氏族裔雕刻成碑。
如今,这石碑被弋氏族裔列立于弋氏祠堂大厅左侧,供族人观瞻和了解家族历史。除了石碑外,祠堂内还保留有历代族谱的复印件、家族历史记载等。
但弋氏家族是什么时候迁至这里的呢?弋清铭说,根据清朝咸丰年间的《弋氏族谱》记载,弋氏最早是南宋端平年间,从山西太原迁至南充,居住在嘉陵区世阳镇龙凤山村,至今已经在此繁衍生息了近800年,慢慢发展成了这里的大姓。
“如今,弋姓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每到清明时节,来自陕西、河南等地的弋姓代表,与本地的弋氏族裔一起祭祖挂坟,寄托哀思,重温族氏家训。”弋清铭说。
D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在龙凤山村,还有一处古寨,位于山顶,名为雄武寨。寨上山高树密,纵横1.5公里,内有大寨子、小寨子。山的四周山崖陡峭,寨墙高数米,除了四寨门可进入,其余皆难以攀越。随着时间的流逝,寨子早已被毁,不复当年盛景,四大寨门和寨墙还残存了一些。站在雄武寨正东门山顶,龙凤山村尽收眼底。
在韩国平的带领下,我们顺着山路进入了雄武寨。曾经难以攀越的山路,如今已经被蜿蜒盘旋的产业道路所代替。过去寨内大大小小的房屋已毁,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花椒树。在一个还算保留完整的寨门处,能看见全部用青石砌成的、比人高的寨墙。寨门外,是一条陡峭狭窄的上山小路,从地形来看,必定是易守难攻。
“且不说这么多的条石是怎样运上山来的,更令人不解的是,寨墙、寨门这些石块缝隙中看不到一丝粘合成分,全是纯堆砌结构。”韩国平说,如今,雄武寨已经不复存在,但关于它的传说还在村里流传。有人说,雄武寨是龙凤山村村民弋定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集群众而建的,也有人说是明朝末年村民为了抵御张献忠而修建的军事工程,还有人说是张献忠入川后在此修建的。
雄武寨究竟为何人所建?目前暂无结论。但目前,雄武寨通过土地调型,已经发展起了花椒产业。每年7月,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一串串饱满的花椒压弯了枝头,煞是喜人,村民们纷纷走进花椒基地,采摘花椒增加收入。与此同时,今年,龙凤山村将开荒200多亩耕地,种植高粱,以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在文化建设方面,该村通过对弋氏家族、韩士英留下的文化遗产以及遗迹遗存深入挖掘,打造嘉陵区的文化标识,为推进“嘉陵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龙凤山村小档案
龙凤山村由原龙凤山村与原马兰沟村合并而成,距嘉陵城区18公里,距世阳镇政府2公里。村辖14个村民小组共814户2293人,面积5.9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362.81亩。村内有山坪塘14口,石河堰2处,蓄水池14口。全村已贯通各组道路,硬化公路23公里。
【来源:南充新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