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春节不打烊”的健身房:一份念念不忘的“浙黔回响”
中新网杭州2月14日电(张煜欢 黄龄亿)转眼已是大年初三,除了景区、影院“人山人海”,在浙江省杭州市,还有一处地方也洋溢着新春的热闹氛围。来到杭州市江干区丁兰街道,一家健身房门口挂着一条醒目的横幅——“留在杭州过大年 这里健身不要钱”。
健身房内。丁兰街道供图
健身房的主理人名叫赵丽。27岁的她,在杭州打拼了4年,从健身教练做起,直到自己拥有了一家规模不小的健身房。
她告诉记者,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来自老家的电话,或是妈妈,或是弟弟,亦或是年迈的奶奶,他们都盼着远在他乡的赵丽可以回家过年团聚。然而,赵丽不得不“辜负”亲人们的这份期待——今年她决定留在杭州,和员工一起过年。
教练在健身房内。丁兰街道供图
“健身房还有两个来自黑龙江和辽宁的员工,此前他们的老家疫情变化比较复杂,加上现在政府也在号召外来职工留杭就地过年,我就劝他们留下来,吃住都在这边,健身房免费开放给他们和杭州市民使用。这样既不用给老家‘添麻烦’,也可以给更多人提供一个春节好去处。”赵丽说。
与其说是经营者跟员工,赵丽与教练们更像是老友。来自辽宁的员工陈华兴亲切地唤她为丽姐,“我们跟丽姐认识的时间比较长,以前也一起共事。大家都是因为健身行业结识的,彼此也比较了解。”
虽不能归家,但有三五好友相伴,在异乡的年似乎也热闹了起来,年味儿也浓了起来。在健身房一楼有一处开放式的厨房,赵丽说他们会在这里一起动手做饭,她的拿手菜是贵州菜炒腊肉。
“其实我才是主厨。”陈华兴报了一长串菜名,排骨炖豆角、锅包肉、溜肉段、烧茄子……他说,大家想吃什么他就做什么,留下来一起过年的以东北人居多,所以他打算“露一手”东北菜。
来自黑龙江的员工许永哲说,他主要负责包饺子。“自己包的比较香,也更有年的味道。在我们老家有个习俗,从大年初一到十五都要吃饺子。”
说起家乡,赵丽更是充满感慨。“我的老家在贵州毕节市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也没有路灯,晚上如果在外走都要打个手电筒。”
但赵丽印象很深,每到逢年过节,当地政府便会挨家挨户地发放浙江相关部门捐献的粮油物资。在她看来,在近年来浙江的对口援助之下,贵州的农业、旅游发展地愈发红火,百姓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如今,她的家乡已都是柏油马路,路边还支起太阳能路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小轿车。
“家乡建起旅游景点后,民宿、农家乐也慢慢有了,经济也带起来了。”赵丽感慨,随着家乡发展起来,她身边有许多朋友回家做起了养殖业,开起了民宿。返乡创业,助力家乡富起来,成了当地不少年轻人的志向。而这些,也一定程度得益于浙江源源不断的输血和造血。
这份念念不忘的“浙黔回响”,也让赵丽愈发懂得感恩。
“这些年,真的非常感谢浙江人民一直在帮助我的家乡。现在我的很多会员,还会给我很多很新的衣服,让我寄回去,给贵州有需要的孩子们。所以这次政府号召留杭过年,我也想尽点自己的力。”赵丽说,过年期间她的健身房会一直免费向留杭过年人员开放,里面的器械都可以无偿使用。
“不回家来这边锻炼的人,如果不介意,我也很高兴他们加入我们,一起吃个饭,唠唠嗑,热闹热闹。”赵丽说,“免费开放健身房,还想传递给大家一个理念,就是要重视身体,这对生活、工作、防疫都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健健康康过好这个年。”
为了像赵丽这样让留在杭州过年的外地人不孤单,江干区总工会也为其准备价值百元的亲情大礼包,让他们将年货寄回老家去;而健身房所在的丁兰街道也正在对辖区建会企业的近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摸底,并对非建档困难户提供现金加实物的关爱。
“春节不打烊”的健身房背后,是一个人的善意,一群人的爱心。赵丽希望,有一天可以把健身房开回家乡。在浙江得到的这份温暖,还将以另一种形式在家乡一直延续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