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13日,一个平常的日子诞生了一个不平常的科研机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北京第九研究所。中国一场意义空前的向核武器进军的伟大战役悄悄地打响了。1965年8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内迁梓潼。根据“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的原则,将院本部落户于梓潼长卿山,其余各研究所分散设于龙门山和剑门山几个县的莽莽群山之中。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王淦昌、朱光亚、于敏、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等,先后到这里工作。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他们靠自己刻苦学习,反复摸索,仅用半年时间,就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时隔不到一年,又研究完成氢弹的设计方案。1983年9月,国家将“中物院人”集中到绵阳,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科学城。
1.中国两弹城
两弹城俯瞰照
青山掩映之下的红砖小楼正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在这里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等科研内容。行走在简朴得有些简陋的建筑里,可以看到墙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淦昌、邓稼先等人的照片,隔壁展厅里则是氢弹等核武器的模型,“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正是对这段岁月最生动的写照。
振奋的口号鼓舞着中物院人先后完成22次核试验
邓稼先故居
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便是于此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
这些红白相间,线条流畅的桶状物体,正是核武器模型。
2.三防教育馆
三防教育馆一角
这里还提供核武器防护的相关知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是我国第一个核科技、核武器专题科学技术馆,1998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该馆以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史为主线,环顾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用图片、模型、实物、声像等,生动形象地介绍核能的开发利用、核武器原理、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基本概念和发展前景,展示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创业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精神风貌。
青年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深刻感受科学家们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求实的科研精神。
(团四川省委供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