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健
(原载《人民文学》2021.11)
象山印象
这是我第一次来象山,宁波东南部的一个县,三面都是海,只西边与宁海县接壤。听说,象山境内的岛礁极多,多达六百多个,整个县就好像散布在东海之上;还听说,县城的西北边有座山,形似伏象,气势峥嵘,象山县就因此得名。形似伏象的山石,可惜我没有看到,但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海。一进象山,就好像一脚踏进了东海,潮湿的海风扑面而来,随时随地在跟人作亲密接触。都不用刻意去寻找,你分明能够感受到,有一个辽阔的海,就在身边不远处呼吸。
来象山的时候,正值江南入梅季节,雨水时而淅沥,时而滂沱,一路陪伴我们的行程。行走于象山,我总觉得,我是在欣赏一幅山水画。下榻的住处、行车的途中,随时都能看到海,那海常常被笼在薄雾之中。海中点染着苍翠的山,这里几座,那里几座,有的像个青螺,孤零零立在海面上,有的则连成了一条线。雨扯成帘子,雾拢成轻纱,海与山便在雨帘雾纱中,缥缥缈缈,影影绰绰,像极了一幅水墨点染的中国画。在海岸边,可以看到簇新的渔民新居,家家楼前都有一个院子,红的花、绿的叶、橘黄的栅栏,把每一个院子都装扮得精致而温馨。在渔民新居的背后,是连绵的山,那山看起来并不高,却把一头探进了海里,另一头甩进了雾中。山上郁郁葱葱,就在那薄雾之中,绿树之上,我看见一群白色的鸥鹭,或飞或栖,时聚时散,像白色的雪,飘飘洒洒,落在枝头。
在石浦渔港,这画的风格悄悄发生着改变,写意的山水变成了工笔的素描。渔港里,桅樯林立,海岸边,山城巍峨,一派“城在港上,山在城中”的风景。往石浦古城里走一走,但见巷陌曲折,青石铺路,座座民居依山而建,家家窗户临街而开。从那窗户里往外望去,便是古城的烟火之气,便是东海的万顷波涛。白日里雾气升腾,到晚上海浪声声,果然是“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在古城的地势高处,还有一座巍峨的城楼,飞檐翘角,苍石绿苔,处处显露着古意。“威镇浙洋”四个遒劲的大字,就悬挂在城楼之上。看来,这座石浦古城,不仅是渔民们的生活乐处,还曾是历史上抵御外寇的堡垒。
路过石浦港时,景色又为之一变。葫芦似的港口内,渔船三五成群,七八成列,撒满了水面。在葫芦口处,一座凌空飞架的红色大桥,连接起两岸的山脉。听当地朋友说,目前正是休渔期,所有渔船都在港口内休整,等到了九月开渔节,一声炮响,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就从这象山港内出发,穿过虹桥,浩浩荡荡奔向东海。我的脑海中马上想象出了那样的场景:初升的朝阳把光辉洒在水面上,沧海波涌,浮光跃金,千万艘渔船迎着阳光向东驰去。驶出港口后,海面随之宽阔,渔船也变得洒脱起来,像千万匹骏马,在充满希望的草原上驰骋,每一艘渔船都身披着霞光。耳边是汽笛声声,眼前是波翻浪涌,远方是海天一色……那该是多么壮丽的一幅画面!
等到走进象山的农村,又会发觉,象山还是一首诗,一首抒情的田园诗。溪里方村坐落在两条溪流之间,村民又多为方姓,因此而得名。村里田畴交错,屋舍俨然,路边是绿草野花,远处是溪流淙淙,遇见的村民无不悠闲自得,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民宿旅舍隐藏在绿树红花之间,门脸并不大,走进去一看,却别有洞天。一池一阁,一桌一椅,处处可见主人的匠心。站在民宿的屋檐下,抬头望去,近处是白墙黑瓦,黑瓦往上,是一抹青山,青山背后,是飘着雨云的天穹。跟民宿主人一交谈,才知道这个小小的村落其实名声在外,每到周末与节假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人们就自驾而来,美丽乡村早已成为旅游打卡地。一路走下来,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里的村庄,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挂一个牌匾,有的写的是“党员之家”,有的写的是“文明家庭”,有的写的是“美丽庭院”,在海岸边的高泥村,写的则是家风家训。我在高泥村里品读了好几家的家风家训,内容虽然各不相同,却一样充满了崇德重行、睦邻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仔细一想,把家风家训写在牌匾之上,挂在庭院之中,既可以提醒家人儿女践行,又可以敦请左邻右舍监督,还可以在村庄里形成一种向美向善的好风气,真称得上是一项有意义的创举。
这里的村庄还有一个特点,往往都建有乡村文化场馆,成为村民们文化生活的乐园。在这样的乡村文化场馆里,我们欣赏到了巧夺天工的根雕艺术、满纸灵秀的农民书画作品。在一间展览室里,村里的老支书骄傲地对我们说,我们村里的农民画很多!这一批到明天就要撤展了,因为下一批作品等着要挂出来。看来,创作农民画是整个村子的盛事与乐事。走近这些画作,细加品味,真是感觉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你看那幅画,母女两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小狗欢快地跑在主人前面,田野上弥漫着蓬勃的生机,一片翠绿望不到边,仿佛要从纸上蔓延出来似的。还有那幅鸥鹭图,纯用铅笔描摹,却是极为传神。密密的水草间,一只鸥鹭低头梳理羽毛,另一只则单脚独立,侧着头望向画面之外,仿佛正与欣赏者对视。杜甫说,“元气淋漓障犹湿”,用来形容这些农民画,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从这些作品里,我真切地感受到农民群众令人惊叹的创作灵感。
象山还是一首歌,一首激昂的爱国歌。到了象山才注意到,“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就是宁波象山人。最早知道殷夫,是因为他那首著名的译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记得读中学时,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后来,读到鲁迅先生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以及《白莽作〈孩儿塔〉序》,对殷夫才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这是一个年轻的革命诗人,一位锲而不舍追求革命理想的斗士,一名牺牲在国民党反动派枪下的共产党员。今天,我们来到殷夫的故乡,殷夫故居是一定要去拜谒的。
美丽宁静的大徐村,殷夫就生长在这里。殷夫故居是一座规模不大的院落,院子前有一尊汉白玉雕像,一位少年书生目光坚定,神采飞扬,那正是少年殷夫。雕像的正面铭刻着殷夫的生卒年:1910—1931。牺牲时年仅二十一岁,多么年轻,多么令人扼腕痛惜!走进故居,正对大门的是一尊殷夫半身铜像,东西两侧是事迹陈列室,摆放着殷夫生前的照片、诗文、译著以及一些遗物。细读殷夫生平,我才知道,他还有一位亲哥哥徐培根,竟然是国民党的高官。徐培根对殷夫百般照顾,还曾两次把他从狱中保释出来。假如靠着哥哥这棵大树,殷夫的前途在当时看来,或许不可限量。但是为了追求革命理想,殷夫不但没有走哥哥为他铺设的道路,反倒是毅然跟哥哥分道扬镳。他在诗中掷地有声地说:“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这就是殷夫,一个为了革命理想而不惜抛家舍业,甚至随时准备牺牲生命的青年英雄。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殷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在就义之前,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杀身成仁的抉择:“死去!死是最光荣的责任,让血染成一条出路,引导着同志们向前进行!”殷夫的诗作,得到了鲁迅先生的赏识,被评价为“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殷夫的精神,更为后人所景仰,那些悼念他的诗词文章,写满了殷夫故居里花园的墙壁。这座花园并不大,也很静谧,但当我走进这座花园时,我分明感受到了这里充斥着强大的精神气场,这里回响着青春热血的呐喊与诗人赤子的长吟……
在象山逗留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我对象山的印象却很深,我在这里读到了一个如画如诗亦如歌的象山。假如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来象山。
作家介绍
张健,湖南麻阳人,苗族。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奖等。曾任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委。
来源:《人民文学》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