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峰 江西报道
“我在鄱阳湖当了20多年渔民,从没见过旱得这么早的夏天,见证历史呀!”8月21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在江西南昌市南矶山自然保护区,遇到了驾驶三轮摩托车前往鄱阳湖区深处的向阳村村民魏治福。他计划拍下湖区内的景象,发给外出的打工的同乡。
8月21日,鄱阳湖南矶山水域,湖水退去,大片河床干涸裸漏。摄影:杨峰
8月21日,鄱阳湖南矶山水域,河蚌干涸而死。摄影:杨峰
8月21日,湖水退去,鄱阳湖南矶山水域,形同戈壁。摄影:杨峰
搭上魏治福的摩托,封面新闻记者和他一起沿着渔民世代修建的行船河道进入湖区,出发500多米后,逐渐稀疏的草洲被干涸开裂的黄白色河床所替代,一眼难望见尽头,脚下随处可见干涸而死的河蚌、螺狮,有的外壳已经破碎,渗入干燥的黄沙。
再前行约2公里,河床才由“戈壁”变为黑黄色的潮湿泥土,车轮逐渐下陷,空气中增加了浓烈腥臭味,行船河道在此断流,没有与更远处的湖水相通。
魏治福向封面新闻记者指出了臭味的来源——大量藏在河床深处的河蚌,正在37度的高温中死亡、腐烂。魏治福通过掂量河蚌的重量来判断它们的生死:“重一些的还活着,轻一些的死了,脱水就变轻了。”
魏治福讲述鄱阳湖南矶山水域往年的情况。摄影:杨峰
经过翻找,只有少量壳厚坚韧的 “三角蚌”还在等待雨水的来临……
2022年7月以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与其所在的长江流域正在遭遇一场“世纪干旱”。长江流域7月、8月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鄱阳湖接连刷新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的进入枯水期、低枯水期记录。
“汛期反枯”的旱象,让长江流域中以三峡为代表的腾出库容备战汛期的水利枢纽“措手不及”。应对旱情,只能用有限的存水“精打细算”,勉强解渴,不解旱局。
鄱阳湖作为长江最大的过水型湖泊,在长江干流水位下降的背景下,持续“失水”入江,40天内缩水69%,由湖变河,至2022年8月26日,仍在以每天消失20多平方公里速度继续萎缩。
封面新闻记者从江西省水利厅了解到,本轮旱情已对鄱阳湖沿岸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带来严重影响,除采取各类紧急措施抗旱保供水外,江西将重点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工作,以工程措施降低长江上游来水对鄱阳湖的不利影响。
曾因环评问题,多次被推迟上马的鄱阳湖水利枢纽,或将被加速推上日程。
农业影响:
江西全省近14%农作物受旱
3.8万公顷绝收
7月-9月,是中稻、晚稻等农作物大量需水的时节,鄱阳湖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稻米产区。
8月23日中午,封面新闻记者在九江庐山市星子镇,见到承包了2500多亩农田的种粮大户程昭元,他正待在用于加工、堆放水稻的厂房里,为因无水灌溉而枯死的稻田发愁。
程昭元有着十多年的务农经验,田里分别种了再生稻、中稻、晚稻,每年从4月忙到11月。“几种水稻耕种和收获的季节不同,可以均摊人力也降低一些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今年我们再生稻的收成不错,第二季已经收割了。中稻、晚稻则很不乐观。”
在程昭元的带领下,封面新闻记者和他一起走入一处地势较高的稻田,正在灌浆期的水稻变得枯黄,稻穗“颗粒无收”,旁边地势低一些的稻田还保持绿色,稻田旁的引水河道已干涸见底,程昭元拔掉了河道旁抽水机的电源:“没有水了。再不下雨,过几天那些还绿着的稻子也要死了。”
8月23日,程昭元站在绝收的稻田中。摄影:杨峰
程昭元的稻田没有打机井,他解释道:“我们过去都是用池塘、鱼塘、小湖泊储水灌溉,之前最早的旱情从八月份才开始,今年7月开始旱,就开始用塘里的储水,现在全用完了。近百亩稻田可能都要绝收。”
8月23日,程昭元向记者展示枯死的水稻。摄影:杨峰
看到几个月的劳作,只能等待枯死,程昭元说:“我们农民之前是流汗,现在是流泪,过几天再不下雨,就要流血了。”
封面新闻记者从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截至8月26日,江西农作物受灾面积已达40.9万公顷,绝收3.8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2.9亿元。根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核算的全省耕地面积4391万亩计算,目前江西已有接近14%的农作物受灾。
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研判部分地区旱情将进一步蔓延加剧,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好应对“抗大旱、抗久旱”最不利情况的思想和行动准备。
8月22日,封面新闻记者在走访九江永修县了解到,当地在启用原有抗旱设施外,采取新增机井、拦河筑坝、人工增雨等举措保灌溉,保秋粮。地势低的地方用地表水,地势高些的地方用机井。
8月22日,永修九合联围。志愿者增设抽水管道取水灌溉。摄影:杨峰
永修县九合乡四合村种粮大户陈全水,种了500多亩水稻,正在灌浆期的晚稻和冬稻自7月以来主要靠抽取地下水来灌溉:“今年干旱,用水量大,地下水位也低。抽水灌溉的成本从之前一亩地7、8元涨到了10多元。”陈全水每天都来抽水机旁边检查多次,怕它故障停掉。
修河,是鄱阳湖水系的五大河流之一。永修县水利局副局长郝以平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永修从7月份起就没怎么下雨,我们每天从上游的柘林水库申请释放库容到修河,以保障下游的生活、农业用水。”
郝以平介绍,永修全县278座提灌站已累计从河里取水0.3亿立方米。“如果没有水库补水,取水量这么大,修河很可能已经断流。”
封面新闻记者跟随郝以平在修河旁的九合联围上看到,修河在河道内大幅缩水,部分河段河水退到提灌站的取水口以下,当地村民、农场组织起志愿工作队,采用2级、3级提水的方法,增加直通有水河道的抽水机,把水抽到提灌站取水口下新挖的储水区内,再由提灌站将水提取到灌溉渠中。
抗旱志愿者卢衡武说:“我们农场种植的1万多亩水稻中,有3千多亩或因缺水而减产。”
永修县农业农村局粮油技术股负责人熊军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受灾农田,我们督促农业保险及时理赔。其中绝收的农田,如同天气变好下雨,我们会免费提供种子,补种经济作物。大家现在都等雨、盼雨,不下雨,灾情还会继续扩大。”
航运影响:
湖变河致大船变小船运输
航运成本增两成
长江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运输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忙的通航河流,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农历的3月份到农历8月份是长江航道的黄金期,“汛期反枯”让长江主航道水位提前持续下降,船舶航运显著成本增加。
据央视新闻报道,8月16日,长江荆州段,有一艘来自江苏南通张家港的货轮停靠在沙市码头,这艘货轮的运载力本可达到11000吨,满载时最大吃水量为7.1米。但因为河道水位降低,这艘万吨级的货轮“大材小用”,只装载了8200吨的玉米,把吃水量控制在4.3米。
为了避免航行货船发生搁浅,保证船舶锚泊安全,长江沿线多处航段也在进行疏浚、水上管制。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的风云气象卫星监测图像显示,至8月26日,快速缩水的鄱阳湖已由湖变河,大片可通航水域消失。
鄱阳湖流域变化对比。图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同日,船讯网数据显示,鄱阳湖流域仅有经庐山到都昌,经庐山过诸溪河口进赣江往吴城、南昌方向的航线还有船只通行,前往鄱阳县的航道已无货船的航迹。
8月22日,鄱阳湖庐山航道段,湖水下退后,航道收窄。摄影:杨峰
江西赣北航道事务中心庐山航道段综合办刘主任向封面新闻记者解释道,鄱阳湖航道上运送的主要货物为砂石和煤炭,其中火电用煤在枯水期也有很大需求。目前鄱阳湖缩水至只剩下中间的水道,宽的地方有百米左右,最窄的地方有几十米。
8月22日,鄱阳湖庐山航道段,大片湖区变为沙洲。摄影:杨峰
鄱阳湖水位下降对庐山段航道的通行没有直接影响,但经庐山往上游的航道中,由于航道变窄、水深变浅,为了保障安全,货船的吃水水深已被限制,这也意味着,货船需要减载卸货、换小船运输才能继续往上游通行。
鄱阳湖流域航道通行情况。图源:船讯网
“赣江上游的河道里已经出现浅滩,1000吨级的货船都需要小心通航。”刘主任说。
东毅港是庐山唯一的商用船舶码头,8月23日,封面新闻记者到访时见到,东毅港码头上堆满了待运的河砂。
东毅港经理罗鸿表示,因为今年上半年上海、江苏等地的疫情,进出鄱阳湖的运砂船比往年已少了很多,现在航道变窄,将会使货船的货运成本至少增加2—3成,增加的成本最终会流向产业内的上下游。
据《江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鄱阳湖区设计通航船舶将以1000~2000吨级、2000~3000吨级为主,兼顾5000吨级船舶。随着汛期内水位的持续下降,鄱阳湖湖区通航能力,距离该发展规划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生态影响:
暂无极端生态损伤
但部分鱼蚌死亡、蓝藻爆发风险上升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东亚候鸟的最大越冬地所在,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物种基因库,作为“最后一湖清水”,生态位极重。
碟形湖(又名:秋子湖、堑秋湖),是指鄱阳湖湖盆区内枯水季节,显露于洲滩之中的季节性子湖泊——湖中之湖,是鄱阳湖湿地中植被生物量最大、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往年全湖有80%的水鸟在碟形湖区域越冬。鄱阳湖内典型的碟形湖共有102个,面积816平方公里,占鄱阳湖总面积22.25%。
8月16日,鄱阳湖三泥湾(碟形湖)。受访者供图
8月16日,江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戴年华研究员也同样来到了鄱阳湖南矶湿地,对旱情之下的鄱阳湖生态状况进行了现场调研。
戴年华注意到,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和延长,正导致沉水植物面积和生物量减少,湿地洲滩植被退化,使原有湿生植物群落向偏中生的群落类型演替,对螺蚌、鱼类、越冬候鸟和江豚等造成不利影响。鄱阳湖中的一些碟形湖因为水位快速下退,已与主湖区水域相隔绝,高温蒸发和地下渗漏导致秋子湖水位下降,人们已在干涸的碟形湖中发现有些鱼类在极端高温下被晒成鱼干。
鄱阳湖流域碟形湖内滞留鱼群被晒成鱼干。受访者供图
戴年华进一步解释道,鄱阳湖提前至8月进入枯水期,暂时更利于夏候鸟在浅水洼地内觅食。但对于冬候鸟来说,大量水生生物干涸死亡,数量颇多的夏候鸟如鹭类等吃了不少的小鱼,将会导致部分冬候鸟的食物减少,或面临饥饿危机。当食物不足时,部分候鸟会转移到周边的农田、藕田和鱼塘觅食,加剧人和动物间的矛盾。
水鸟在鄱阳湖浅水区域觅食。受访者供图
他说,2019年,鄱阳湖湿地公园管委会曾通过人工补饲的方式,为栖息在这里的越冬候鸟撒食,这种需求在今年可能也还会继续出现。
8月22日,封面新闻记者在庐山市星子水文站旧址旁的河滩走访时见到,湖水退去后有不少死鱼留在河岸上正在腐烂。今年禁渔期结束后,经常来此处钓鱼的多位钓友表示,最近一个月经常看到上游有死鱼飘来,有些鱼个头挺大,其中一些死鱼被冲到岸边,湖水退去后,就留了下来。“我们没见到活鱼在这边河滩上被干死。”
8月22日,庐山,星子水文站(旧)旁河滩,不少死鱼被冲上河岸。摄影:杨峰
星子水文站负责生态监测的刘队长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现在现在鄱阳湖的大部分鱼类已经过了繁殖期。鄱阳湖的规律本身就是干湿交替,现在碟形湖内有大量生物死亡,大家看着会感觉很可惜,这些生物的尸体被分解后,也成为鄱阳湖湿地的养分,有助于来年生物的生长,这是自然规律,“我们目前还没有监测到极端的生态损伤,后续也会持续关注这方面的影响”。
对于今年这种夏秋极度干旱的情况,戴年华认为,单一年份的干旱并不会显著影响生物多样性,要相信有五河来水的鄱阳湖的自我修复的能力。秋子湖在夏季可以用于防汛,冬季可以储存一部分水,缓解干旱。他建议,在目前连年大旱的形势下,应加强鄱阳湖秋子湖生态修复,利用秋子湖调控湿地秋冬季生态用水。
封面新闻记者从江西省水文局了解到,随着水位下降,8月鄱阳湖的水质综合评价由7月Ⅲ级下降至Ⅳ级,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江西水文局判断,目前水生生物生存难度加大,蓝藻水华爆发风险上升,影响越冬候鸟生存栖息觅食。
为民破局:
政府拟投资435亿建2331个水利项目
重点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作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研究团队调查分析认为,今后鄱阳湖低枯水位将成为常态。
8月24日,封面新闻刊发报道后《鄱阳湖喊渴:2.7万顷农作物绝收,湖区大片龟裂河蚌干死》,有大量网友在评论区重提曾因环评受阻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希望以此缓解旱情。
鄱阳湖作为长江上仅剩的通江湖泊之一,拦湖建坝的规划其实已经提出40余年。20世纪80年代,基于江西省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鄱阳湖科考,针对鄱阳湖的建坝方案被提出,防洪是方案最初的目的。2003年开始,鄱阳湖的核心问题从“涝”逐渐转向“枯”。
2009年,江西省将“建坝”方案调整为“建闸”方案。方案提出“控枯不控洪,动态调整”,此后,方案经屡次修改,先后取消发电功能、上交调度权。
但2016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后,被多位学者、专家和公益机构态度鲜明地反对,该项目陷入沉寂。
鄱阳湖水利枢纽规划图。图源网络
2021年1月5日,该项目再度出现在外界眼里。当天,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公布《关于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初审)与选址的批前公示》,公示称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统筹解决鄱阳湖枯水期水安全问题的综合方案,已纳入国家2020-2022年拟开工建设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
江西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再度提出“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
2022年5月9日,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对外发布1200页的《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启环评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
报告书点明了三峡工程与鄱阳湖水位低枯的联系,在“工程建设必要性”一栏下,报告书也明确,水利枢纽“可通过调控使湖区枯水期基本维持天然水文节律,还原适合湿地的水位涨落过程,尽可能实现湿地动态特征对水位消落的影响”。
2022年6月23日,经过公众参与和听证后的环评报告送审。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2022年8月23日,江西水利部门对鄱阳湖的枯水情况提出了五个方向的对策,其中在强化工程措施方向计划落实水利投资435亿元,加快全省2331个水利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前期工作,以工程措施降低长江上游来水对鄱阳湖的不利影响,实现“江湖两利”。
外界声音:
支持者认为建闸是“小开发大保护”
反对者认为“应减少人工干预环境”
多年蓄势和“世纪旱情”,或许正在倒逼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尽快开工。
但是,关于建闸等水利工程,外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支持,有人鲜明反对。
曾在2021年赴鄱阳湖调研,并参与前述环评报告意见征询的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便认为,鄱阳湖修建水利工程的逻辑,是以一个水利工程来对抗另一个水利工程的影响,“长江流域现在的水利工程不是少了,是太多了,鄱阳湖流域5条大河中也有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新一版的环评报告虽然对多种珍稀物种影响作出了积极论证,但关注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一物种的生存状况,很多人类没有重视到的物种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人类对环境的进一步改变,或许会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失衡。”周晋峰说。
周晋峰表示,绿发会对鄱阳湖调研后提出的建议中,部分已被采纳。“但我们最核心的观点还是,自然的变化是自然发生的。鄱阳湖流域的干旱问题,我们应该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用已有水利工程解决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对环境减少人工干预,相信自然自我调节和恢复的能力,建闸不是唯一的方案,应当更加慎重。”
8月22日,庐山,千年石岛落星墩露出全貌。摄影:杨峰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周海翔,则曾公开指出鄱阳湖建闸真正目的是航运,是被提出多年的浙赣粤运河。据悉,该运河南与广州相连,北至江西湖口县鄱阳湖口出长江,并通过长江进一步连接沿江省份,再由京杭大运河形成京广运河,与淮河、黄河、海河贯通。全面联通后,江西将成为走南闯北的运河中心。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浙赣粤运河目前已被正式写入《江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著名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院士是该工程的支持者。
王浩院士认为,近年来极端低枯水位已经影响到鄱阳湖的生态健康,为逆转这种趋势,建闸是一个“小开发、 大保护”的生态工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