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民间有一动人女子,被众人誉为仙女、隐士,结果是男人

清朝末年,民间曾出现一个动人女子,引得千万男儿为她写情书,却无人真正见过她的容颜。

有人说,她是天上仙女,不可被世人窥探。也有人说,她是隐士,不喜与人交流。

然无,百年之后,史学家经过考证,却宣称所谓才女,应当是男儿身。

一、一篇文章,引发好奇

1904年到1905年间,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日俄引发了一场大战。世人皆知,它是日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争夺战,却少有人知,这是一场由清廷引起的战争。

此前,日本在海上消灭清军大量军队,目标直指东北。按照如此架势,东北势必成为日本囊中之物,于是清廷便在此时引入俄国,希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个办法虽有一定效果,却也引发了民众的积怨。身为泱泱大国,不敢直面弹丸小国的侵略,居然要靠俄国的攻击保命。

如此“丧权辱国”,文人纷纷写文章讨伐。就在这时候,一位叫做潘小璜的女作者出现了。

她在《女子世界》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女剑侠红线、聂隐娘传》的文章。《女子世界》是我国的第一部女性杂志,在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这样一本具有女性色彩的杂志本就引人注目,而潘小璜的这篇文章还含沙射影、意有所指。

在潘小璜的文章中,女侠客红线、聂隐娘虽为女子之身,却能在乱世中挺身而出,救国救命。女子尚且有此觉悟,而当时的清廷,却为了避免与日本正面冲突,将俄国引入东北。

何等讽刺!何等屈辱!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人们纷纷对潘小璜产生了好奇。这该是怎样一个有才情、有胆识的女子?

二、两篇文章,万千爱慕

不久之后,潘小璜又发表了第二篇文章——《中国民族主义女军人梁红玉传》。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依旧是一位救国救民的女子,面对民族危亡,与侵略者战到最后一刻。

两篇文章接连发表,虽不曾涉及当时的政治,却字字都充满了讽刺意味。

对清廷行径不满之人很多,敢于发声的却很少。如今有了潘小璜,文人们受到鼓励,也开始讽刺不断。

起初,清廷想要镇压,抓了一些带头的文人。谁料清廷的抓人之举,激化了民怨,当局只能被迫放人。

而引起文人觉醒潮流的潘小璜,始终是个谜一样的存在。无人知道她的来历,无人之人她的长相。许多文人才子想要得知潘小璜的消息,纷纷前往杂志社“闹事”,最后也都无疾而终。

就在这时候,潘小璜发表了她的第三篇文章《哭陶亚魂》。这是一首写尽中国人无奈与悲哀的诗。诗中的国人,面对民族危亡,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至极。

此篇文章一经发表,潘小璜彻底成了文人圈中的大众情人。如此有才的女子,世间罕有。于是,一封封情书,接连不断地挤到杂志社。

据说,仅仅一天的时间,情书就已经堆满一房间。

然而,潘小璜始终不曾出现。

三、情书满天,销声匿迹

在万千男人的情书袭来时,潘小璜却消失了。

此前,虽无人知道她的住所,也无人识得她的长相,但好歹有定期文章发表,她依旧是那个活在《女子世界》里的才女。而现如今,潘小璜也不再发表文章。

短短几天,仿佛潘小璜只活在人们的想象中。

后来,有人说,在桥边见到一位18岁左右的美少女,那便是潘小璜的真身。至于真假,不得而知。

人们对潘小璜的猜测还在继续……是仙女?是隐士?是大家小姐?

但终究都无法验证。

多年之后,当对潘小璜的追逐淡去,人们只记得曾经有一个女子,引发了清末的文人觉醒。

百年之后,史学家再来研究这段历史时,他们发现,所谓“潘小璜”不过是一个笔名,它的主人叫做柳弃疾,是一位男子。

当时,笔名并不流行,柳弃疾以笔名写作,已是罕见。身为男儿却以女子笔名写作,便更为少见。

史学家推测,大概是柳弃疾想要另辟蹊径,引起国人觉醒与思考。女子都有此觉悟,你辈男儿颜面何存?

也有人认为,柳弃疾的做法,无非是想让自己出名,坐收名利。

但不管处于何种原因,柳弃疾的目的达到了,他以“潘小璜”的名字,引来了万千男儿的爱慕,激起民怨,成功点醒一大帮文人。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08 字。

转载请注明: 清朝末年,民间有一动人女子,被众人誉为仙女、隐士,结果是男人 - 楠木轩